鐘為英
生活是語文的還原,生活與語文的關系妙不可言。語文學習不簡單也不難。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同于其他科目,它的延伸較廣,不會將學生局限于科目的學習中,更不會局限學生的讀書、識字,透過語文學習,學生的視野會越來越寬廣,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提升,有助于學生三觀的正確形成。由此可知,語文教學并不像大家表面看到的那么簡單,而是有較為深入的作用及意義。
一、重視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1.樂于預習。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語文學習也是這樣,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漫無目的,更不能沒有任何的準備。語文學習重在體驗感悟,如果學生能提前對課文進行預習,那么便能夠對新課有一定的認識,使其后面的學習更加輕松。那么要怎樣來預習呢?需多讀幾遍課文,抓住課文大概的內容,找出課文的重點,寫出難點,這樣就可以為正式上課做鋪墊了。教師在進行講課之時,就可以重聽重難點,更好地習得知識。
2.樂于動筆。人大腦的記憶力相較于爛筆頭,再怎么比較,也比不過后者,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向其傳輸此思想,讓學生在課內外的學習中,都有樂于動筆的習慣,這樣長期積累下來,學生的語文思維與能力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3.樂查工具書。工具書雖不會說話,但其中蘊藏的知識是學生學不盡的,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遇到的困境,更加自信的學習。在語文課堂中,如果某些學生遇到不認識、不理解的生詞之時,教師不可立即說出結果,而是要引導其查看工具書,逐漸養成此習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學習,還是符合新時期教學理念的,要讓學生和工具書成為最好的朋友,無聊之時與其聊天,有困難之時與其聊天,真正的養成查工具書的習慣。
4.樂于閱讀。無論課文還是段落,都需要通過多途徑的讀才可以領會深意,這樣便可以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這是小學生必須從小形成的習慣。
二、培養學習習慣的方法
1.耐心誘導,逐漸深入。習慣的培養必須像上樓梯一樣,遞進式的進行。先向預定目標前進,真正行動之后才可以具有成效。因此在語文教學之中,教師需先想方設法地發掘學生的習慣點,讓學生意識到說到做到這一品質的價值,讓學生不停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慢慢其好習慣就會養成了。
2.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的意識。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其各方面約束力較多,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對此,在習慣形成之時,對其約束力較弱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活動空間著手,意識到自我約束的重要性,從而有效進行自我行為的約束。
3.隨時調控學生的行為。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在學生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必須隨時關注每個小學生的動態,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習慣觀,努力改掉壞習慣,對其壞習慣反復出現的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勵志的書,將書中勵志的語言摘抄下來貼到自己的書桌上、隨身帶在身上;還可以讓學生各自設計自己的學習規劃,由教師進行監督。對此兩方面教師如發現學生有偏離軌道的情況,必須提醒并引導學生,回到正確的習慣養成之路上,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會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三、良好心理素質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核心
語文學習其實就是一個反復學習的過程,而習慣就是在此反復之中養成的。當然這之中必然會出現問題或者困境,從而會產生消極學習心理,對此,必須將之解決,才能促使學生形成好習慣。
第一,培養學生堅定意志力。意志力的培養是艱巨的任務,教師需讓學生意識到意志力對自己的益處,然后學生才能配合教師的教學。
第二,嚴于律己。必須做到言出必行,不能夠找借口原諒自己的不對之處,這樣在次次的堅持中,在次次體驗成功之中,便可以樹立堅定的信心。
第三,善于自我評價。評價是進步的前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觀察身邊同學學習的習慣,習慣找出別人的優點與自己來比較,找到自己不足的根源,逐漸努力去做,形成習慣。
習慣是人生發展的軌跡,教師要從小讓學生意識到此點,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道路進行鋪墊。(作者單位:江西省興國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