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兩會期間,自從李克強總理透露今年將實行債券通之后,這個新的名詞——“債券通”迅速出現在各大報刊和門戶網站,其搜索熱度正在持續發酵。一些金融界人士將債券通稱為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后又一次具有突破性的金融創新。那么債券通到底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此時推出債券通?推出債券通有哪些意義?下文為大家一一解答。
一、何為債券通
目前官方沒有給出債券通的定義,但是綜合各種資料來看,債券通可以理解為一套關于境外投資者在境外購買境內債券的制度安排。
雖然債券通的具體細節尚不得而知,一些研究者認為債券通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可能性比較大。
一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及交易所(包括上交所及深交所)債券市場對離岸市場投資者(包括香港及所有其他境外投資者)全面開放。
二是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結算、清算部門將與國際知名離岸結算、清算機構(包括香港及國際債券市場的機構)相連通,以便利境外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
三是中國政府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目前的“滬港通”和“深港通”項目,增加“滬港債券通”和“深港債券通”,允許投資者買賣對方交易所上市的債券。
債券通的開通必將進一步吸引外資投資國內債券。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報告預測,隨著債券通的開通,未來五年外資流入人民幣債市的規模或達7000億-8000億美元,其中約六成來自國際央行類儲備管理機構和主權基金,四成來自機構類投資者。2017年新外資流入的規模或在人民幣3000億元左右,之后的四年外資流入還將進一步提速。渣打銀行中國宏觀策略師劉潔預計,海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債券在整體境內債市的比重到2020年前將升4%至7%。
二、推出債券通的背景
作為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組成部分,債券市場的開放一直是投資者高度關注的問題。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是從兩個方向展開的。
一是中國債券發行市場對境外機構開放,截止到2016年年底,國際開發金融組織、國外政府、國際上的著名金融機構和企業在中國累計發了600多億人民幣;二是境內債券市場對境外投資者的開放,截至2016年末,已有432家境外投資者入市,去年新增超過100家;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投資者總計持有債券8700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末增加11%。
境內債券市場對外部投資者的開放,經歷了一個有序推進、不斷提升的進程。
2010年8月,人民銀行允許境外三類機構(境外央行、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和參加行)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政策試點,后將投資主體擴展至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QFII),以及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金融機構和境外保險公司等機構。
2015年7月,人民銀行對境外主權類機構(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取消了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事前準入及額度審批。
2016年2月,人民銀行將境外機構投資者擴展到各類境外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并取消額度限制和事前準入審批。
2017年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允許境外投資者可以在境內進行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等交易,以對沖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產生的外匯風險敞口,進一步完善了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的配套措施。
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會見記者時正式宣布將試行債券通的消息。
債券通是中國境內債券市場逐步開放的產物,但相比而言債券通的提出和實施要順暢很多。
2016年1月,港交所在《戰略規劃2016——2018》中首次提出了債券通的概念。
2016年11月29日,香港金融發展局發表題為《有關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債券通”的建議》的報告。報告指出,“債券通”目標在于,允許內地與香港零售投資者相互直接投資對方債券市場。報告剖析了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發展現狀,針對“債券通”可能面臨的挑戰建議施策。報告建議針對場內和場外兩種債券交易方式采取不同運作模式:對于場內交易的債券,可大致沿用“滬港通”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的模式運作;而對于在兩地債券交易中占大部分的場外交易,兩地零售投資者可通過在指定銀行開設“債券通”賬戶,買賣對方市場債券。報告同時提議,每個內地投資者只可以開設一個“債券通”戶口;內地授權銀行負責進行資格審查,了解客戶程序,以及監管額度使用量;香港對口銀行負責進行貨幣兌換、債券買賣和匯款。
2017年3月1日,港交所提出債券通可能先北后南,先國債后主權債券的路線圖。
2017年3月,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在與香港金融界人士座談時表示優先考慮債券通,隨后李克強總理在與記者見面時正式宣布今年試行債券通的消息。至此,債券通的眉目已經完全清晰。
三、債券通推出適逢其時
為什么說這個時候推出債券通正當其時呢?這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場外交易在吸引境外投資者方面作用有限,必須開放場內交易增加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中國債券市場余額已達63.7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三、亞洲第二。但境外投資者投資所占比重僅為1.2%,這一比重顯著低于主要發達市場,如德國(45%)、英國(39%)、美國(17%),與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如馬來西亞(28%)、印尼(25%)、南非(14%)相比也有不小差距,還有很大增長潛力。另外,目前我國對境外資金開放的只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即所謂的場外交易,即便如此,在規模為57.4萬億元的銀行間債市中,境外資金最多時的持倉量也不足2%。問題于是就出現了。一方面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沒有額度限制,另一方面持有余額卻一直偏低,足以說明外資參與場外交易的熱情與活躍度并不高。觀察發現,目前境外投資者僅可通過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渠道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即便如此,在QFII的所有投資組合中,目前也只有10%投資于內地債券市場,同時在證監會認可的37只內地香港互認基金中,只有4只完全投資于內地債券。
在這種情況下推出債券通,境外投資者將可以利用境外市場的賬戶和交易規則非常便利地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從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者投資國內的債券。此外,開通債券通后,場內債券市場也將開放,其可以提供除國債、票據、企業債券、金融債券、地方政府債券以及資產抵押證券等外的轉換債券與認股權債券等多種產品,能夠將將個人零售投資者也吸收進來,這樣勢必會提升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的活躍度。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推出債券通對提升債券市場開放水平和吸引外資流入債券市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股票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平穩運行為債券通提供了良好借鑒和穩定預期
自滬港通和深港通分別于2014年和2016年推出以來,運行平穩,成績卓著,沒有出現大的問題,有效滿足了內地和境外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擴大了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渠道和選擇,這給債券通的推出營造了良好的預期。此外,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實踐,內地和香港在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在相互合作方面也更加默契,這為內地與香港展開進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背景之下,很多境外投資者渴望將這種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擴大至債券市場、大宗商品等市場,這使得債券通的推出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3.香港需要國家給予更大的支持
香港作為亞洲著名的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制度建設方面都處于世界前列。但隨著2008年次貸危機后世界經濟的脆弱性不斷增強,香港的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需要國家給予更大的支持。
股票通和債券通先后率先在香港實施,除了是香港身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和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具備良好的金融基建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對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支持,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支持,才使得香港能夠“近水樓臺先得月”。國家對香港的支持是一貫的,債券通的提出與實施也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支持。債券通的實施,將從多個方面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和金融中心發展,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再上新臺階。
四、開通債券通的意義
1.債券通有利于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內地債市為全球第三大市場,總托管余額接近9萬億美元,分為銀行間和場內債券市場,其中銀行間債市占9成市場份額,并已向大部分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而香港債市規模超過4000億美元,分為交易所上市和非上市債券,以場外交易為主,對所有發債人和投資者開放。
債券通的開通,有利于香港抓住機遇發展其潛力巨大的債券市場,從而壯大香港的債券市場實力與規模,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連通內地市場以及國際市場門戶的優勢地位,為未來更多的兩地市場互聯互通項目,如商品通等打下良好基礎。
同時,債券通的開通將會大力推動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減小國內債券市場與發達債券市場的差距。國內的債券市場,從成立之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方說市場不規范、投資者投資理念不成熟等。債券通的開通無疑會有助于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縮小與國際發達債券市場的差距。
2.債券通有利于提升人民幣債券在全球的聲譽
債券通的開通有利于促進國際債券市場上知名的清算機構對在岸人民幣市場上所有的國內固定收益產品直接實施標準化清算及結算,這將對投資者的投資及撤資行為帶來巨大便利。在清算和結算方面與國際市場完成對接之后,國際投資者對境內人民幣債券的認同和認識都將達到新的高度。此外,債券通即將開通的消息,加上近期放開的在岸外匯衍生品市場、可能要放開的境內利率衍生品市場以及2017年晚些時候有望明確的稅收及匯付相關規定,提高了人民幣債券在2017年下半年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的可能性。一旦人民幣債券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人民幣債券在國際范圍內的吸引力必然會隨之上升,那樣會有更多的境外投資者在資產配置時考慮境內人民幣債券。
3.債券通的開通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
作為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突破,債券通還承載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使命。人民幣加入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后,推高了各國央行對人民幣資產配置的需求,由40多個國家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增至百多個經濟體,并以固定收益及債券配置為主,而債券通的推出,顯然將更加方便境外央行進一步增持人民幣資產。央行對人民幣配置的增加,必然帶動市場的正向需求。目前,人民幣在SDR中的比重是10.92%,按照這一比例測算,未來海外至少有七八萬億的人民幣需求,而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主要途徑是開放在岸債券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債券通將成為維護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地位的中堅鞏固力量。
4.債券通的開通將為境內投資者帶來巨大紅利
根據聯合國數據統計,目前香港FDI(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量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同時,外地投資者占港股現貨市場總成交的比重為39%,資金自由港優勢必將為債券通提供豐厚的土壤。據渣打銀行報告預計,開通債券通之后,至今年年底,境外資金持有的中國在岸債券將增加到1萬億元。同時,摩根士丹利也預測,債券通推出之后,中國國債將在未來36個月加入全球主要債券基準指數,由此將激發2500億至3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中國債市。
與境外投資者一樣,境內投資者也能分享到債券通的巨大紅利。從境內整個債市的開放格局看,“引進來”的力度顯然強于“走出去”,因此,目前境內資金僅能通過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和RQDII(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海外債券市場,主要方式是購買基金,而且不能自主選擇債券品種、類別,以及何時買入賣出。從股票市場的情況來看,中國的投資者更熱衷于自己打理資產,而不是基金。債券通開通后,在場內交易下,內地投資者再也不用顧慮境外債券買賣限制了,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在港交所自由選擇債券交易品種,并決定交易時機。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債市規模超過4000億美元,品種主要包括國債、企業債券、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債券等,而且對所有投資者開放。
5.債券通的開通有助于倒逼債市打破剛性兌付
債券通所能釋放的能量并不僅僅體現在“通”的功用上,還能從總體上提高中國債市的基本質量。一方面,我國目前還是以機構參與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主,場外交易占比近九成,而運行債券通,不僅可以驅動場內與場外債券市場配置的均衡,更能帶動投資品種與投資者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我國債券市場尤其是企業債市場存在著剛性兌付的投資習慣,雖然2016年以來出現了一些債券違約,但遠未實現市場化,由此導致我國債券評級失真情況嚴重,整個債市風險定價機制仍不健全。但有了債券通,境外資金便能在銀行間債市之外的場內市場順暢參與交易,相當于增加了債市的又一個資金定價機制,從而使得債券的真實價格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出來,進而倒逼境內債券市場打破剛性兌付,結果既可培養境內投資者正確的投資理念,也能彰顯債券市場的市場化本能。
參考文獻:
張銳.“債券通”打開中國資本市場新視窗[N].際金融報,201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