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摘要:基于當前經濟新常態發展要求,財政監督是財政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構建“現代財政制度”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凈化經濟環境的重要舉措。本文以經濟新常態對財政監督的新要求作為切入點,闡述經濟新常態下做好財政監督管理工作的具體舉措,以此促進我國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財政監督;管理;效益
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不斷深入,現行的財政監督管理模式難以滿足公共財政資金管理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在“現代財政制度”理念影響下,財政部門必須要深化改革,僅僅圍繞公共事業改革發展要求,拓展監督覆蓋領域,完善監督機制,實現財政監督模式的新常態發展,造成監督工作的新常態。
一、經濟新常態對財政監督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財政監督是強化財政管理,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定職責和重要手段,基于經濟新常態發展對政府職能轉變的新要求,財政監督管理模式也要隨著進行改革:首先經濟新常態要求財政監督管理手段要創新。隨著經濟新常態發展,尤其是“互聯網+”行動戰略的實施,財政監督管理手段也要加大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借助大數據等平臺實現對財政數據的網絡化管理;其次要求財政監督的全過程化。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進入關鍵時期,公共財政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必須要加強對財政資金的全過程監督,避免財政資金投資于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將過去的事后監管轉化為日常監管和過程控制監督的管理;最后經濟新常態下要求財政監管強化風險意識與法制意識。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國內外環境日益復雜,因此需要做好風險控制,尤其是2015年財政部出臺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規章要求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通過內部控制約束財政部門的權利,并且強化對財政資金分配以及使用的合規合法。當然經濟新常態對財政監管人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財政監管人員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能力,轉變作風,服務基層。
二、經濟新常態環境提高財政監督管理的對策
基于經濟新常態下財政監督管理工作新變化,做好財政監督管理工作是當前形勢的必然要求,因此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經濟新常態財政監督管理工作必須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做到依法監督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我國要建成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財政是公共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財政監督工作也必須要嚴格依法辦事:首先我國要進一步完善財政監督制度,通過制度加強對權利的監督與約束。政府部門要及時根據經濟新常態變化,深入實地進行調查,結合地方特色制定出符合當地產業發展的財政監管制度。例如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財政部門要加強對財政扶持資金方向的監督,出臺關于鼓勵財政資金扶持使用辦法的相關規定,對于不符合財政資金使用性質的,例如將財政資金用于耗能高產業的要給予相應的處罰,并且要收回扶持的資金;其次要依法監督。在財政監督管理中必須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進行,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提高社會對財政監督的正確認識。例如財政部門要加強對相關法律政策的宣傳,提高社會的認識度,同時還要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對于違法行為要堅決查處。
(二)轉變監管理念,創新服務模式
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財政監管要改變以往落后的財務監管理念,樹立主動服務的監督管理理念:首先政府部門要更新監管理念,樹立“大監管”的理念。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財政資金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于此同時財政資金舞弊的隱形性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必須要強化對預算的監管。財政經濟活動圍繞預算而開展,預算是財政工作的核心,例如新修改的《預算法》對預算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財政部門要僅僅圍繞預算開展監管工作,通過預算監管發現問題;其次改變以往的被動監管模式,主動適應新常態發展要求。財政監管人員要改變以往的被動監管的理念,樹立主動積極監管的理念。長期以來我國財政監管是以被動監管為主,往往是事情發展之后進行監管,經濟新常態下要求財政監管人員要樹立主動服務的意識,提前介入,以此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強日常監管,實施全過程監管
通過建立日常與全過程監管模式對于提高監管質量,規避財政風險具有積極的作用。實施動態分析制度就是通過對財政收入分類、分項目的縱橫向對比,為監管提供線索,以此提高資金安全:首先要加強對重點項目的監管。尤其是對涉及民生重大工程的財政資金進行監管,及時發現財政資金的違規行為,開展專項整治,確保專項資金不走樣。例如對于社會中反映突出的問題要成立專項調查組,并且及時將調查結果向社會公布;其次加大對國有資產的監管檢查。基于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的變化,財政部門要做好國有資產管理,尤其是對于國有固定資產要嚴格保護,避免國有資產被流失;最后要加強對收費票據的監督檢查。票據是收入的源頭,加強收費票據監管可以提高對收入情況的掌握,對于票據的使用要嚴格規范,保障票據合法性與合規性。當然也要融入全過程監管模式,拓展監管工作范疇,將側重外部監督轉化為內外并重的模式,關注財務資金分配的監督,實現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監管新模式。
(四)創新工作方式,推進財政監督信息化建設
基于互聯網技術以及大數據平臺在社會領域中的應用,財政監管方式也必須要不斷創新,積極構建財政監督信息化管理平臺:首先財政部門要積極推進網絡化辦公模式,借助大數據平臺,提高電子政務的建設,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例如通過將財政資金使用等情況公布于電子政務平臺中,讓社會公眾參與到監督體系中,可以降低資金舞弊的現象,提高資金的透明度;其次加強互聯網技術與工作成效的融合。實踐中為迎合“互聯網+”戰略,財政部門建立了互聯網監管平臺,但是該平臺卻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例如監管人員對于財政監管仍然是采取傳統的人工監管,或者利用計算機設備進行數據統計等工作,而沒有發揮計算機的分析功能;最后逐步建立“大監督”體系,形成縱向多環節、橫向多渠道的財政收入日常監督機制,并深入推進發展。對于收入征管部門,要將其預算編制及執行情況與其收入征管質量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同步監管。對于預算單位,堅持以銀行賬戶日常監管為抓手,以部門預算初審為著力點,對預算編制及執行情況進行實質性審查,重點關注其有無設置收入過渡戶、納稅預儲專戶、違規開立賬戶等,確保綜合監管成效。
(五)著力于結果運用,促進財政內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過“以外促內”和財政業務部門間交叉輪動檢查對口管理單位的方式,查找相關業務科室在財政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科學的梳理分析,提出改進建議,完善財政政策,通過下達檢查結論、反饋檢查結果、落實問題建議等,促使各職能部門不斷加強和規范內部管理,進一步加強對預算單位的服務與指導,全面提升財政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水平。另外做好溝通協調,做到監管互動,在監督工作中,注重與被監管對象溝通協調,保持良好監管互動關系。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外聘注冊會計師、企業財會人員參加專項檢查,補充監督檢查力量。同時,會計師事務所、重點企業亦將專員辦作為行業業務交流、財稅政策反饋、人才培養的新平臺和新途徑,收到了良性互動、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提高政策業務水平的積極成效。
三、結束語
總之,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財政監管工作必須要緊緊圍繞“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總體目標,在財政監督職能、機制建設、監督方式、管理模式上不斷進行有效的探索,主動適應新常態對財政監督工作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常國華.把握形勢 開拓創新 做好經濟新常態下的財政監督工作[J].山西財稅,2016(06).
[2]趙長寶新常態下創新財政收入監管新機制[J].當代農村財經,2015(10).
[3]張德川.河北省公共財政支出存在問題及完善對策[J].邢臺學院學報,2015(03).
[4]曹建輝.如何做好“新常態”下財政監督工作——以湖南工作實際為例[J].財政監督,2016(06).
(作者單位:山東省棲霞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