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新
摘要:合理施肥的中心問題是最合理地滿足作物對養分的需要,減少營養成分的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經濟效益,增產穩產。
關鍵詞:玉米高產;需肥規律;合理施用
施肥是玉米獲取高產,提高玉米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措施之—。玉米的施肥數量和方法及施肥時期,要根據玉米的產量指標,玉米的吸肥規律,土壤的肥力基礎;肥料種類、種植方法以及玉米品種和密度等靈活運用。
1 玉米的需肥量和需肥規律
玉米是一種高產作物,植株高大,根系發達,吸肥力強,需要養分多。每生產100 kg玉米籽粒,需要吸收氮2.5~4.0 kg、五氧化二磷1.1~1.4 kg、氧化鉀3.2~5.5 kg。玉米吸收養分的數量和比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品種特性、土壤條件、產量水平以及栽培方式不同,在確定具體施肥量時,要綜合分析考慮。
玉米不同生育階段,對養分的吸收數量和比例變化很大。玉米苗期植株小,生長慢,對養分吸收的數量少、速度慢。拔節、孕穗到抽穗開花期,是玉米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并進的階段,生長速度快,吸收養分的數量也多,是吸肥的關鍵時期。開花授粉以后,吸收數量雖多,但吸收速度逐漸減慢。拔節至孕穗期和乳熟期是玉米吸肥的兩個效率期。春玉米和夏玉米吸肥情況不同,春玉米苗期吸氮占總吸收量的2.1%,中期(拔節至抽穗開花)占51.2 %,后期占46%。而夏玉米苗期吸氮占總量9.7 %,中期占78.4 %,后期占10.5 %。玉米吸收磷素,從占干物質的百分比來看,各生育期比較平穩而累積吸收量則逐漸上升。春玉米吸磷量,苗期占1.1 %,中期占63.9 %,后期占35.0 %,夏玉米苗期吸磷量占10.5 %,中期占80.0 %,后期占9.5 %。玉米吸收鉀素,春、夏玉米以苗期占干物質的百分比最高,以后隨植株生長逐漸下降,其累進吸鉀量,均在拔節后迅速上升,至開花期已達頂峰,以后吸收很少。
2 肥料的合理施用
2.1合理施用化肥的概念 施肥是調節作物營養、提高土壤肥力、獲得農業持續高產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施肥與作物產量之間不是簡單、機械的增減關系。在一定范圍內,多施肥料可增加產量,但盲目地濫用肥料,不僅造成浪費,反而會引起作物貪青晚熟或倒伏,或易受病蟲危害。合理施肥是在一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下,為栽培某種作物或輪作周期中各種作物所采用的正確施肥措施。
2.2提高肥料利用率措施 肥料利用率是指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養分數量占所施肥料中該養分總量的百分數。目前,氮肥的利用率僅在50 %左右,磷肥的利用率更低,僅有10 %~25 %。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發揮肥料的最大增產效益是有很大潛力可挖的。
2.2.1有機肥與化肥配合 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化學肥料,能夠充分發揮兩種肥料的長處,補其短處,使改土和供肥、速效與遲效、單一養分與多種養分相統一,從而取長補短,緩急相濟,增進肥效,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2.2.2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配合 各種營養元素對作物的生長發育有著不同的作用,各種營養元素之間不能互相代替,作物在生育過程中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都是按一定比例吸收利用的,如果土壤中缺乏其中的任何乙種,即使其他營養元素含量再多,也不能保證作物的正常發育。目前在氮肥施用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必須十分重視配合施用磷、鉀肥,才能充分發揮氮肥的增產作用。隨著作物產量的提高和對氮、磷、鉀化肥用量的增加,也要重視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2.2.3直接肥料與間接肥料的配合 直接肥料供應養分,間接肥料改良土壤,二者配合施用,可使直接肥料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使土壤pH值由4.5提高到6.5時,然后再施用過磷酸鈣,磷的利用率可提高17 %~18 %。
2.2.4各種肥料要正確混合施用 正確的混合施用肥料,可以同時按比例為作物供應養分,提高肥效,還可以減少施肥次數,提高勞動生產率。但也有些肥料不能混合施用,根據肥料的性質,各肥料間能否混合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可以混合,二是可以隨混隨用不能久放的,三是不可混合。
2.2.5改進施肥方法 根據肥料性質采取相應的施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例如;氮肥改地面撒施為深施覆工,將氮肥與細土或加入有機肥、磷肥、農藥等制成球狀肥施用,都能有效地防止氮素的揮發損失。磷、鉀肥采取早施,集中深施于根系,附近,既可提高磷、鉀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又可加速土壤熟化。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增施磷肥。
2.2.6合理輪作 用地養地相結合針對不同熟化程度甘薯、綠豆、油菜等“先鋒作物”以培肥改土為主。提高土壤肥力,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實行水旱輪作。
(作者單位:161300黑龍江省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族鄉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