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思
摘要:作者在研究國內沙化文獻的基礎上,對干旱半干旱地區風蝕沙化已有防治措施的利弊以遼西北為例進行討論,詳細分析、說明了各種防治的優、缺點,以其指導干旱半干旱地區風蝕荒漠化防治。
關鍵詞:遼西北;風蝕荒漠化;利弊
根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有沙漠及沙漠土地168.9萬Km2,占國土陸地面積的17.6%,并且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擴展,相當一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面積。遼西北地區是遼寧受風沙、干旱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科爾沁沙地南緣一線,即昌圖、康平、法庫、彰武、阜新、北票、朝陽、建平等縣(市)沙化區對全省呈弧形包圍狀,現有沙漠化土地123.68萬公頃,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49%。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54.96萬公頃,另外還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60.66萬公頃。
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以林業為主的科研人員就開始了風蝕荒漠化整治試驗,以恢復生態學及其密切相關的生態水文學和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為理論基礎,結合遼西北荒漠化綜合整治的工程措施,防治措施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起實現的問題。
1 風蝕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1風蝕荒漠化的監測
現有的監測主要是利用不同時期的航空和衛星相片進行判讀分析,結合地面調查進行沙漠化發展趨勢的監測與制圖。90年代以后,遙感數據源更加豐富,方法日趨成熟。1993年6月,美國用于全球定位系統的24顆衛星全部發射成功并提供各國使用,實現了在全球坐標系中達到米極以內精確的準確定位。自此,3S技術成為荒漠化研究與監測的重要技術路線,實現了從信息獲取、信息處理應用的一體化。但目前仍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最突出的是植被的高波動。
1.2封沙育林育草,恢復天然植被
即實行一定的保護措施(設置圍欄),建立必要的保護組織(護林站),嚴禁人畜破壞,給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時間,逐步恢復天然植被。這種方法能夠使封育區的植被在自然或輕度的人為干擾下進行演替,封育區的植被演替速度快,最終形成的群落是當地的頂級(穩定)群落,這種方法的費用低、目的明確、方法簡單,易于操作。封育同時可以加以人工補植補種和管理,加速生態逆轉。封沙育林育草主要適用自然條件較好,但人為破壞干擾嚴重的風蝕荒漠化地區,但是在遼西北地區由于人口、經濟的壓力很大,大面積的封育必將引起人們生活質量的下降,在處理人、畜、草之間的關系中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后期管理費用高,很難長期維持。
1.3建立風沙區防御體系
在遼西北風沙區防護林體系主要分為沙區牧場防護林、沙地農田防護林兩種。以喬木為主,少數以耐旱灌木為主。現有沙地防護林體系大多建于60~80年代,為防護風蝕荒漠化區的農田,防止了大面積沙化現象的出現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但是一些以楊樹或灌木為主的防護林已經到了成熟期,個別地區的沙地農田防護林已到了過熟期,需要重新更新。由于近年來糧價上漲,而且國家還給補貼,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因防護林占地,新的防護林現在很少發展了,原有的防護林也不斷受到破壞。
1.4 農業措施
一是發展水利,擴大灌溉面積,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投入費用巨大,必須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完成。二是防風蝕旱農作業措施,帶狀耕作、伏耕壓青、種高稈作物等。這種方法的研究成果大多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很多還無法適應于遼西北風蝕荒漠化區的農村現狀,廣泛推廣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農村現狀的結合點。
2 宏觀措施
多年來治沙的時間表明,遼西北地區完全有條件在全國率先消滅流沙,實現風蝕荒漠化地區的治理。遼西北地區在自然條件和技術水平上都是國內11個沙區省份中最優越的,防沙治沙絕對不是難題!當然,這里所說的不是難題是從技術手段上而言的,遼西北治沙的關鍵是人為因素,治理人為因素的破壞才是遼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風蝕荒漠化防治的難題。
因此遼西北風蝕荒漠化的防治要以人為本,應采用一些宏觀的防沙治沙措,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過速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在荒漠化地區開展持久的綠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過程逆轉,逐步改善農業生態系統的基礎功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要求合理配置農、林、牧、副各業比例,積極發展養殖業、加工業,分流農村剩余勞動力,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優化農牧業能源結構,大力倡導和鼓勵人民群眾利用非常規能源,如風能、光能,以減輕對林、草地等資源的破壞。
(作者單位:123200遼寧省阜新市國有彰武柳河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