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琴
摘要: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的提高。而精神文明作為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展現方面,加大對農村文化生活現狀的觀察和分析關注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在客觀、全面地分析農村文化生活現狀的基礎上,理性、系統地分析當前農村居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農村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幸福、和諧社會的今天,不僅肩負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還擔負著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責任;同時還要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對于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培育新型農民,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問題;創新
1.農村文化生活現狀
1.1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物質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一些富裕的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甚至趕上了城市,與過去相比,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農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文化形式越來越多樣。
1.2農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農村基層文化力量逐漸消弱。長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現象,認為經濟建設是實的、短期內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夠體現政績,而文化建設是虛的;部分村級領導則認為文化建設是上面的事,與我的關系不大等等。在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的鄉鎮,重文化建設往往只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上,而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中,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資產流失,陣地萎縮。
1.3由于政府投資力度較小,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資金并不多。當前,不少農村缺乏圖書館、閱覽室、放映室等公共學習場所,同時也缺少籃球場、健身房、足球場等公共鍛煉場所。這就使得農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基礎文化設施,無法開展相關的學習與鍛煉活動,使得農村居民的休閑娛樂方式顯得單調枯燥,同時也使“黃賭毒”糟粕文化有了滋生的空間。
1.4農村文化工作人員年齡普遍偏大、隊伍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鄉鎮機構改革后,有的鄉鎮文化專干在職不在位,有的兼職過多,有的調走后,沒有得到及時補充。由于沒有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在崗人員嚴重老化,基層文化建設缺乏活力,思想、意識、業務很難適應新形勢下文化活動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致使大多數基層文化部門普遍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感,松散渙散,基層文化活動缺乏創新和活力。
1.5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較為低下,各種不文明、不開化現象仍屢見不鮮,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習慣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提高。與此同時,雖然國家對“三農問題”日益重視,也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進行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但是從現實情況看來,農村地區的先進文化引領作用較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先進文化建設的理念對大多數農村居民來說都十分薄弱。
2.農村文化建設的創新
2.1加大文化工作創新力度。農村文化創新是促進農村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門應當在組織農村文化活動時,重視對于各類活動從創作到組織到演出的創新,以便使農村文藝節目更多地受到農民的喜愛。
2.2完善農村文化活動網絡。完善農村鄉鎮、村文化網絡,在鄉鎮村都設立文化站,要充實穩定鄉鎮文化干部隊伍,提高鄉鎮文化干部的待遇,確保鄉鎮文化干部有足夠的精力抓文化工作,村級文化站站長由村民選舉產生,文化網絡對農村文化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農村文化活動陣地,八十年代的農村文化俱樂部曾一度極大的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現在也可以在各村建立類似的文化陣地,組織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農民可以自編自導自演,既可發揮他們的文藝創造,又極大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2.3不斷地創新載體,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門和農村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組織開展好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和農民秧歌會演等常規性的文化活動,引導和推動農民自演自賞、自娛自樂的文化骨干隊伍的形成,營造祟尚科學、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圍。文藝工作者要把新農村建設中的新人新事創作編排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深入鄉、村巡回演出,以激發廣大農民自娛自樂的積極性。要以文化下鄉為載體,改進服務方式,深入農村,流動服務,變文化“下”鄉為文化“留”鄉,變“送”文化為“種”文化。抓好鄉村文化、家庭文化、農村校園文化,推進農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農民群眾文化活動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健林.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07.
[2]李蓉. 新農村文化建設之我見[J].華章,2011
(作者單位:157299黑龍江省東寧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