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津
摘要:通過調查橫縣2014—2015年橫縣種桑養蠶的基礎狀況,對橫縣種桑養蠶所獲得的效益進行分析。
關鍵詞:增強;種桑養蠶;經濟效益
種桑養蠶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是許多地方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然而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以及國家有關產業制度的改變等,種桑養蠶所獲得的經濟收益不斷減少,降低了蠶農發展種桑養蠶的熱情[1]。通過調查橫縣2014—2015年種桑養蠶的基本狀況,從經濟與社會兩個不同的層面對種桑養蠶所獲得的效益進行分析,以此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進而為促進橫縣種桑養蠶產業化的發展提供參考。
1 橫縣2014—2015年種桑養蠶情況
1.1基本情況
1.1.1 桑園投入 桑園投入包含桑苗投入、農藥投入、肥料投入,桑園在每一張蠶種的投入=桑園每667m2全部的投入 / 每667m2桑園每年飼養量。
桑苗投入:這個方面的投入是一次性的生產投入,桑苗價格約為0.07元/株,種植密度是5500株/667m2。
農藥和肥料投入:在桑園里面所施的肥料主要是復合肥,通常在冬伐與夏伐以后便開始施肥,部分區域運用造肥造桑施肥的方法,當然不一樣的施肥方法肥料投入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縣蠶農施肥投入平均2014年316.74元/667m2,2015年292.69元/667m2,農藥投入平均2014年58.09元/667m2,2015年41.67元/667m2。
1.2.2 飼養投入 飼養投入包括蠶具投入、蠶種投入、蠶藥投入。
蠶具投入:蠶房大多數都是蠶農自己的居住房,因此暫不算入其中。蠶農大部分均使用大蠶地面育的方式,通常使用的蠶具有小蠶匾、簇具以及小蠶網等。
蠶種投入:所調查地區蠶種的供應比較充足,價格同樣相對平穩,在40元/張左右。
蠶藥投入:蠶農在這方面的投入有著非常大的差距。部分區域蠶農蠶期中以使用石灰為主,因此投入不高;另有部分區域在這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大,其在蠶期中從小蠶期到上簇期都使用蠶藥,防病一號、蛻皮激素等藥品都有添加,平均投入2014年15.99元/張,2015年16.37元/張。
1.2售繭收入
蠶農所獲得的收入主要是賣出蠶繭所獲得的繭款,還有部分蠶農以銷售桑枝、蠶沙和桑葉等相關的副產品增加收入,然而在此次所進行的調查中只計算售繭收入。2014年被調查的35戶農戶一共收繭4663.35公斤,每公斤38元,收入177 207.41元;2015年所調查的37戶農戶一共收繭4196.38公斤,每公斤32元,收入134284.11元。
2 效益分析與存在問題
2.1 效益分析
參考以上調查所得的數據,2014年35戶一共收益64136.44元,每667m2的桑園收益454.87元,在2015年的時候,由于繭的價格不斷下降,37戶一共收益41644.97元,每667m2桑園收益341.35元。
發展種桑養蠶在思考如何增強經濟收益的同時,還需要從多個層面、多樣化入手,全方位研發與運用現有的蠶桑資源,促進與指引蠶業發展,為此領域的多樣化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蠶業框架多層面平穩進步,能夠舒緩絲綢領域在發展環節中所遇到的壓力,同樣還能夠拓展此領域在將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方向,并且能夠防止此產業鏈里面相關的其它領域的供需失去平穩,促進蠶桑領域的資源能夠有效的、跨行業的運用。例如,在最近的幾年時間內,蠶絲制作素絲膠、桑枝培育食用菌以及桑葚酒等產品的開發運用為桑蠶業加入全新的活力。為了能夠達到蠶業增加收益的目標,達到桑、蠶、絲資源真正意義上的多樣化、多層面運用,延長蠶業制造的產業鏈,從而能夠提升所獲得的經濟收益[2]。
2.2 存在問題
當前狀況下,蠶桑生產雖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當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2.1相關部門對蠶農的政策引導不夠 市場未能充分發揮“無形的手”作用,受經濟貧困和文化貧困的雙重約束,橫縣大部分蠶農對栽桑養蠶的認識依然停留在掙幾個零花錢上,小農思想較為嚴重,產業意識不強,賺錢就栽、賠錢就挖的短期行為仍然普遍存在。
2.2.2產業鏈條不長 當地龍頭企業產能不足,市場份額小,帶動能力不強,輻射不廣,開拓市場和抵御市場的風險能力弱,難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另一方面,企業以出售白廠絲等原材料和低端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1]。
2.2.3生產成本較高 這也是桑蠶生產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最近幾年,農村勞力逐漸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很多青壯年勞力都到城鎮務工,留在農村種養的勞力都是50歲以上的人群,農村請工難,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養蠶成本越來越高。
3 增強種桑養蠶經濟效益的建議
3.1政府扶持方面
相關的政府機構需要增強對于蠶農的幫助與指引,盡可能的激發人們養蠶的積極性。同時還需運用各種的方式,針對目前的蠶繭市場進行約束,允許多個企業共同存在,需要增強對于市場的管理,全面執行國家針對蠶繭的收購規定,對于繭絲流通嚴格管理,促進有關職能機構相互配合,完善體制;需要按照蠶繭領域的現實狀況,確立出相對合理的蠶繭價格,同時考慮農戶與商家等所有層面的經濟收益;加大技術支持,提高蠶繭品質。
3.2桑園管理方面
桑園是養蠶最為主要的飼料來源地,應完善好桑園管理層面的所有工作,才可以保證桑樹能夠不斷的健康生長,進而來提供質量相對優良的桑葉。所以,對于桑園所實施的管理對于全部的養蠶環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3技術應用方面
增強高效實用技術的宣傳使用,大力推廣桑蠶新品種與新技術,以小蠶共育室為平臺全方面的防范與防治蠶病的發生。唯有逐漸運用全新的科技手段,才可以與時俱進,蠶桑生產高產穩產[3]。
3.4開展蠶桑資源多元化的綜合應用
當前,在種桑養蠶的環節里面,大部分的收益來源是銷售蠶繭,進而得到相關的經濟效益但由于蠶繭價格會遭受非常多外界要素影響造成較大波動,經濟收益會隨之有非常大的浮動。因此,在養蠶的環節里面,需要完全運用所具有的副產品,增強對于副產品的全面運用,從而來為種桑養蠶領域加入全新的動力與活力。
4 結論
提高種桑養蠶的經濟效益,需要突破以前陳舊思想,增強對于桑園的合理化管理,需要盡可能的引入較為先進的管理手段,同時還需要執行多樣化的經濟發展,政府有關機構需要增強政策指引與對農戶的幫助,需要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來對市場進行約束,推動種桑養蠶的產業框架的改善,達到產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森,黃景灘,何松濤,等.廣西種桑養蠶成本及經濟效益分析[J].廣西蠶業,2011(09).
[2]韋遠克.河池市園藝場桑蠶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廣西熱帶農業,2009(11).
[3]黃正勇.淺談廣西桑園間套作潛力、模式與關鍵措施[J].南方園藝,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