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坤
摘要:黃瓜靶斑病是由黃瓜靶斑病菌菌引起的病害,溫暖、高濕有利于發病。其癥狀與霜霉病和細菌性角斑病極易混淆,生產上誤按霜霉病和細菌性角斑病用藥,防治效果較差,危害損失較重。
關鍵詞:黃瓜;靶斑病;癥狀;防治
1. 發病癥狀:黃瓜靶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片正、背面均可受害,嚴重時蔓延至葉柄、莖蔓。葉片發病,起初病斑為褪綠小點,直徑1毫米,甚至更小,小點為淡黃色,后逐漸增多,集中在葉脈之間,對光看,小點清晰,如小米粒大小,顏色很淡,點斑中沒有褐色小斑。此時由于病斑小,易誤認為是細菌性葉枯病、細菌性斑點病等細菌性病害。隨后,變大了的病斑表面凸起,中間淡黃色,葉片背面,點狀病斑凹陷,中間成白色。此時,細看病斑雖有凸起,但病斑中部干枯、變黃、變褐,中間凹陷可以概括為 “病斑凸起,病斑中間凹陷”。 隨著病斑的不斷擴大呈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外圍黃褐色,中部淡黃色,患病組織與健康組織界限明顯。此時,對光觀察,病斑中間褐色,邊緣淺黃色,而褐色的中心又是淺顏色的。像我們打靶是用的“靶子”,褐色的部分是靶心。此病稱作“靶斑病”可能由此而來。濕度大時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狀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呈環狀,嚴重時葉片干枯死亡,造成提早拉秧。
2. 發病規律:靶斑病是真菌和細菌混合侵染引起的,該菌在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可存活6個月。翌年借氣流或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初侵染;侵入后潛育期一般6-7天(高濕或通風透氣不良易發病)之后病部新生病原菌,并經葉緣吐水、棚膜結露珠等途徑進行再侵染,使病害逐漸蔓延。嚴重時,發病1周后,落葉率可由5%發展到90%,造成大面積減產甚至絕產。該病多發生在結瓜盛期,以危害葉片為主,起初為黃色水浸狀斑點,直徑約1毫米左右。發病中期病斑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易穿孔,葉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體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中央有一明顯的眼狀靶心,濕度大時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狀物,呈環狀。嚴重時蔓延至葉柄、莖蔓,最終導致植株枯死。
3.鑒別方法
黃瓜靶斑病的典型癥狀與細菌性角斑病的重要區別是:靶斑病病斑葉兩面色澤相近,濕度大時上生灰黑色霉狀物;而細菌性角斑病葉背面有白色菌膿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兩面均無霉層。與霜霉病的區別是: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處明顯,并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葉片正面褪綠、發黃,病健交界處不清晰,病斑很平。
4.預防措施
4.1靶斑病多發生在結瓜盛期,這時發病大棚因植株長勢弱,很容易瓜打頂,一但發病大棚瓜打頂,該病將更加難以防治。所以及時沖施含有蕓薹素內酯的碧禾沖施肥,葉面噴施斯德考普葉面肥,及時摘除大瓜,促進植株迅速長秧,長新葉。
4.2加強管理,適時中耕除草,澆水追肥,同時放風排濕,改善通風透氣性能,并在生長期適時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主梢旺長,促進花芽分化;在開花前、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噴施壯瓜蒂靈能夠增粗瓜蒂,加大營養輸送量,促進瓜體快速發育,瓜型漂亮,汁多味美。
5.防治技術
5.1農業防治:黃瓜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以上輪作,徹底清除前茬作物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同時噴施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進行消毒處理;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其次加強管理,適時中耕除草,澆水追肥,同時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通風排濕,增強光照,改善通風透氣性能。在靶斑病多發生在結瓜盛期,及時沖施含有蕓薹素內酯的碧禾沖施肥,葉面噴施斯德考普葉面肥,及時摘除大瓜,促進植株迅速長秧,長新葉。在整個生長期及時摘除中下部病斑較多的病葉,減少病原菌數量。
5.2藥劑防治:可用0.5%氨基寡糖素400~600倍液或s-誘抗素噴霧預防。發病后用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或40%施佳樂懸浮劑5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發病嚴重的,加噴銅制劑,可噴施30%硝基腐殖酸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葉面噴霧,輪換交替用藥。在藥液中加入適量的葉面肥效果更好。噴藥重點是噴灑中、下部葉片。另外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徐作珽研究員試驗表明采用凱潤2000倍或百泰750倍+凈果精750倍的配方治療黃瓜靶斑病也具有顯著效果。
(作者單位:151700黑龍江省明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