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武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養生保健的人群越來越多。地瓜富含膳食纖維、鉀、鐵、維生素B6等營養素,有著低脂肪低熱能等特點,具有減肥、預防膽固醇過高、養護關節、輔助降血壓、降低中風風險、輔助控血糖、防癌等功效,種植地瓜的效益也就越來越高。在地瓜生產中,種薯越冬儲藏十分重要,我們根據多年的生產經驗,將主要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一、貯藏技術
1、選地挖窖:儲藏地瓜薯種的地窖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燥的地方。窖型可根據儲種的多少來定。井窖:其特點是保溫保濕,構造簡單,節省物料,適宜地下水位較低和土層堅實的地方建造。方法是先挖一圓井,井口直徑50~70厘米,深4~5米,井底直徑1~1.5米。挖好后在井底向一邊或兩邊挖儲藏室1~2個。儲藏室高1.5~1.7米、寬0.8~1.2米、長3~4米。井口周圍筑高30~50厘米的土墻,以防雨水流入。此窖的缺點是通風較差,管理不太方便。“丁”字形窖:適宜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建造。先南北方向挖一走道,再在走道北頭向兩邊挖“T”字形儲藏室。深淺根據地下水位而定,一般深2.5~3米,走道寬1米、長2米。儲藏室的長短根據甘薯多少而定,一般長4~5米,寬1.5米。
2、適時收薯入窖:在嚴霜到來之前收獲甘薯入窖。最好是當天收薯,當天入窖。薯堆內放好通氣籠,甘薯入窖應輕拿輕放,避免劃傷。甘薯入窖量一般占窖容量的2/3。甘薯入窖后井窖先不蓋棚,“丁”字形窖要立即蓋好,同時留出通氣孔。窖頂土要加厚到0.5~1米;或開始加厚30厘米,以后根據天氣變冷情況逐漸加厚到0.5~1米。
3、儲藏期管理:儲藏期管理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入窖后的1個月,此期甘薯呼吸旺盛,放出熱量和水分較多,再加上天氣暖和,窖內溫度高,濕度大,所以要注意降溫、散濕和通氣。當窖溫下降到12~13℃時可適當關閉氣孔,將溫度控制在10~15℃。入窖后兩個月至立春為第二階段,此期的重點是保溫,窖溫最低不得低于10℃,應控制在10~14℃之間。保溫的措施主要是關閉氣孔,或在薯堆上加蓋稻草等材料保溫。立春以后到出窖為第三階段,這時由于春風多、氣候干燥,天氣忽冷忽熱,所以必須注意調劑窖內溫度和濕度,將溫度控制在10~14℃,保持窖內相對濕度70%左右為宜。
二、病害防治
地瓜貯藏期間的病害防治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瓜農,由于管理不善,鮮食甘薯在儲藏期間易發生病變,引起爛窖。筆者對引起爛窖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并對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
1、適時收獲,精收細挖:一般寒露早,立冬遲,下霜前,正適時。選擇晴天,精挖、輕放,注意除蔓避免創傷。
2、精選,晾干,及時入窖。病、蟲、傷、水浸薯塊均不能入窖。待表皮水分及傷口漿液晾干后入窖。
3、篩選窖址,用舊窖必須刮窖見新土,后用石灰和水和成稀漿狀,進行表面消毒。選新窖應選地勢高深,避風向陽,土質堅硬,不滲水的地方。入窖數量只能為貯藏窖量的2/3,留1/3的空間,以利氣體交換。
4、藥劑防治:據一些瓜農的親身實踐,用50%復方多菌靈稀釋成500倍進行大堆噴霧,直到堆下有藥液滲出方可。
5、加強窖后的管理:入窖初期的10~15天要敞開門,散失水分,通風換氣,天氣不佳時關窖門,待窖內溫度穩定在10℃~14℃時可封窖口,上凍后要防凍保溫。采取高溫開、低溫閉的方法檢查使窖內氣溫,維持在12℃左右。
6、第二年早春還要逐塊用500倍多菌靈藥液噴勻。
(作者單位:125300 遼寧省建昌縣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