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水稻紋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株個體受害后癟粒增加,千粒重下降,谷粒色澤變暗,不能正常成熟。一般減產10%~30%,嚴重者達50%,甚至失收。如不能及時有效施藥防治將造成水稻大面積減產,損失無法估量。因此,做好水稻紋枯病預防和及時有效地施藥防治十分重要。
1.病害發生
該病由立枯絲核菌侵染引起,主要為害葉鞘,也可為害莖稈,侵染葉片、苞葉和果穗。玉米拔節至成熟期均可發病,先是莖基部的葉鞘感病,后侵染葉片并向植株的上部蔓延。發病初期多在基部1~2莖節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后擴展融合成不規則形或云紋狀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邊緣深褐色。苞葉、果穗染病也產生同樣的云紋狀斑。果穗染病后禿頂,籽粒細扁或變褐腐爛。發病嚴重時根莖基部組織變為灰白色,次生根黃褐色或腐爛。多雨、高濕持續時間長時,病部長出稠密的白色菌絲體,菌絲進一步聚集成多個菌絲團,形成小菌核,多藏于葉鞘內,隨玉米稈收獲掉入土壤越冬,如不及時對土壤進行消毒,來年將會侵染玉米新苗導致發病。
2.病原
玉米紋枯病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禾谷絲核菌(R.cerealis)及玉蜀黍絲核菌(R.zeae),屬于半知菌亞門。病菌不產生無性孢子,只產生菌絲體和菌核,在自然條件下極少產生有性階段,即使產生,侵染作用也不大。病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速度較快,菌落呈淡黃褐色。菌絲初無色,較細,直徑4.35~10.05微米,分隔距離較長。分枝處呈直角、近直角或稍呈銳角,分枝處明顯縊縮,離分枝不遠處具隔膜。菌絲生長一定階段,老熟菌絲糾結形成菌核。菌核初呈白色,后變為不同程度的褐色,呈不規則形,表面粗糙,0.5~6.4(1.8)毫米X0.5~4(1.31)毫米,大小不等,形狀多樣。病菌屬高溫型菌,菌絲生長和菌核形成需較高溫度,最適溫度為26~30℃。病菌的寄主范圍廣泛,在自然情況下,除可侵染玉米、谷子、麥類、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外,還可侵染其他寄主植物,多達15科200種。目前在我國已分離出10余個菌絲融合群,其中以AGl一IA群(第一菌絲融合群IA亞群)為優勢菌群。
3.發病規律
溫濕度條件是影響玉米紋枯病發生的主要因素。25℃-30℃氣溫、90%以上相對濕度,是玉米紋枯病發生發展的適宜氣候條件。在病害發生期,特別是梅雨季節,雨期長、雨日多,濕度大,病害發生重。此外,土壤肥沃發病較輕,反之則發病較重;生育期長的品種發病重于生育期短的品種;連作田比輪作田發病重;氮肥施用過多,長勢過旺,密度過大,植株間通風透光條件差的田塊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
4.侵染循環特點
紋枯病菌可危害水稻、小麥、玉米等植物,危害水稻的紋枯病菌在水稻收割前或收割時,大量菌核掉落田間,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或菌核在病稻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成為翌年初次侵染源。稻麥兩熟田,在小麥收割后滅茬灌水時,大部分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或混雜于浪渣中,水稻栽插后一部分菌核附在稻株近水面葉鞘上。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菌核萌發菌絲,菌絲在葉鞘上延伸并從葉鞘內側表皮的氣孔或直接從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發伸出的菌絲,侵染稻株基部淹水部分及水面上的葉鞘;菌絲侵入后一般3~5d出現病斑,發病后形成的病斑在外部長出氣生菌絲。氣生菌絲在病組織附近繼續擴展蔓延進行重復侵染,使病害擴大蔓延加重。
5.防治措施
防治原則:必須狠抓農業防治,控施氮肥,適時烤田,及時施藥,防治結合。
5.1 擇優質抗病品種,做好預測預報工作
要選擇優質高產。抗病的水稻品種,同時水稻種植過程中盡量不要長時間種植單一品種,應該科學水稻品種搭配,常規水稻和雜交水稻搭配種植。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田間病害預測預報工作,相關部門應該切實落實好田間發病檢測工作,做好水稻生育期定期防治工作。強化病蟲害監測,提高測報的準確率,為科學防治水稻稻瘟病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5.2 消滅菌源,打撈浪渣
育秧播種時,一是施用土壤滅菌劑;二是改稻草覆蓋為防蟲網或無紡布覆蓋,減少幼苗感染紋枯病菌,移栽本田徹底打撈浪渣,減少菌源。浪渣帶出田外集中曬干焚燒,鏟除田邊雜草,及時拔除田中稗草,防止有病稻草回田[3-4]。
5.3 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灌水
要定穴、定苗、定量栽插;合理施肥,做到有機無機相結合。施足有機肥,氮、磷、鉀協調配合,控施氮肥,增施磷、鉀肥,補足鈣、硅肥。把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當的原則;堅持淺水勤灌,干濕交替,濕潤灌溉,適時烤田。要根據水稻生長發育狀況和氣候條件,定量灌水,促使水稻清秀老健。
5.4藥劑防治
對低洼潮濕、高肥密植、生長繁茂、遮蔭郁閉、容易發病的田塊,從玉米孕穗期開始,注意田間檢查,見到初發病株應及時噴藥保護,藥液要噴到植株下部和果穗上。發病初期每公頃用2%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7.5千克對水3000升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霧,或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125千克對水1875升,噴于植株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