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飛
摘要:紅薯在肇源縣栽培歷史悠久,所產出的紅薯產量高、口感好、質量佳。隨著紅薯產業不斷發展以及種植結構的不斷調整,全縣紅薯種植面積穩中有升。近年來平均畝產1600kg,為農戶帶來了較高的效益。紅薯營養豐富,適應性強、產量高、抗干旱、耐瘠薄,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黑斑病、軟腐病是危害紅薯生長的主要病害,及時有效地加以防治,是獲得優質穩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關鍵詞:紅薯;黑斑病;軟腐病;防治措施
紅薯也稱為甘薯、番薯、番芋、地瓜、甜薯等,是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具有較好的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適量食用,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素有“長壽食品”的美譽。
1黑斑病
黑斑病也稱為黑疤病,由甘薯長喙殼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Halsted)引起,是危害紅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國各紅薯產地均有發生。從育苗期、大田生長期和收獲儲藏期都能發生,發病后造成死苗、爛床、爛窖,嚴重影響紅薯產量和質量。一般可造成5~10%的減產,嚴重高發時減產可達20~30%。
1.1發病規律。病菌以孢子在大田土壤、苗床、種薯、貯藏窖內越冬。翌年春季條件適宜時萌發并活躍。病菌可借助風力、雨水、灌溉水、肥料、農具及農事操作等從薯塊傷口侵入并侵染,引發病害。
1.2發病條件及發病溫度。大田地勢低洼、排水不暢、陰濕水漬、土質粘重、連綿陰雨并持續陰天、光照不足等情況下,都易導致黑斑病的發生并流行。適宜發病的溫度為25~28℃,當溫度低于10℃、高于35℃時不發病。
1.3發病特點。病菌主要通過帶病種薯進行傳播,還可借助病苗、帶病土壤、肥料等傳播。病菌從薯塊傷口、皮孔、根眼、自然裂口等侵入寄主內部組織,引發病害。整地備耕時,大田清理不徹底,未有效曬田,土壤帶菌。田間管理時,施入帶病肥料;收獲窖藏時,窖內溫濕度偏高,極易引發病害。
1.4發病癥狀。多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并逐漸向上蔓延擴展。葉片發病,初期葉上部出現淺黃色褪綠病斑,葉背部灰白色。發展后葉片變黃,植株矮化弱小。濕度較大時,病斑上生有黑色霉層。嚴重高發時,葉片卷曲并布滿霉層,整株葉片呈黃褐色干枯狀。后期病株地下部腐爛;薯塊染病,初期病部出現圓形或近圓形凹陷膏藥狀病斑,病斑中央密生灰色霉層或黑色毛狀物。發展后,多個病斑融合,呈不規則狀。
1.5防治措施。黑斑病應遵循綜合防治的原則。
1.5.1農業防治。首選抗病優良品種,建立無病留種地。可與玉米、谷子、豆類等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科學輪作,不要與煙草、花生、馬鈴薯等作物輪作,能有效降低發病率。嚴格篩選種薯,剔除病、蟲、凍、傷薯塊。苗床底肥要充足,并注意保溫、濕度適宜。適時煉苗,培育壯苗,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及時整枝打杈,清除病枝老葉,提高植株間、枝葉間的通風、透氣和采光性。合理澆水,提高灌排水能力。結合本田肥力均衡施肥,避免偏施、少施、漏施,為植株提供最佳的生長環境和生長條件。
1.5.2藥物防治。育苗前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殺菌處理,能有效降低黑斑病的發病幾率,浸種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5分鐘左右。發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75%白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等噴施防治,8天左右噴一次,連用3~4次。
2軟腐病
軟腐病屬真菌性病害,是危害紅薯貯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紅薯產區均有發生,具有分布廣泛、傳播速度快、危害大的特點。
2.1發病規律及條件。軟腐病由匍枝根霉菌(Rhizopus stolonifer (Ehr ex Fr.)Vuill.)引起,可危害多種作物。病菌在薯塊上、貯藏窖中越冬,也存在于空氣中。條件適宜時萌發,從薯塊傷口侵入產生危害。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可借助氣流進行再次侵染,薯塊受凍、有傷口情況下,發病率高且發病較重。通風不良,高濕,溫度偏高或窖溫偏低,傷口較多,疏于管理等情況下發病率高且重。適宜發病的溫度為16~25℃,相對濕度75~85%。當溫度高于29℃、相對濕度在95%以上時,病孢子萌發受阻,發病率較輕。
2.2發病癥狀。軟腐病是采收及貯藏階段的重要病害,防治不及時,會嚴重影響貯藏。染病初期,薯塊表面出現灰白色霉,逐漸變暗變黑,病部呈淡褐色水浸狀。發展后,病部生出大量灰黑色菌絲。病部逐漸擴大,形成一大片霉毛。經2~3天整個塊根即呈軟腐狀,并散發出難聞的臭味。
2.3防治措施。適時收獲,宜選晴天進行收薯,避免凍害。采收時要盡量避免傷到薯塊,減少病菌侵害的渠道。細心篩選,淘汰病薯,合理晾曬。對貯藏窖內要進行徹底清理消毒,發病率較高的窖室可用硫磺熏蒸。紅薯進窖后,要加強日常管理,保持窖內10~14℃適宜的溫度,及時打開窖門通風換氣,降低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