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發 ++喬潤喜
摘要:本文對黑河市愛輝區速生豐產林整地的退耕還林過渡期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國家現有造林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提出了林糧間作的經營管理方式;并闡述了林糧間作的互補優勢,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林糧間作具有防御風災能力強,抗干熱風作用強,林糧立體種植,充分利用光、熱和水等自然資源。
關鍵詞:林糧間作;方式;優勢
黑河市愛輝區位于黑龍江省北部,東臨黑龍江,地理坐標為東經125°52′-127°39′,北緯49°31′-51°03′。地處高緯度寒溫帶地區,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冬季漫長寒冷而干燥;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氣候溫和,降雨集中;春季多偏南大風;秋季則降溫急劇,常有早霜危害。年平均氣溫為1.2℃,≥10℃活動積溫2152.5℃,年降水量542.2毫米,無霜期12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53.9小時。在我區速生豐產林整地的退耕還林地上實施林糧間作具有天然的優勢。
我區速生豐產林整地面積約4900公頃,退耕還林地逐步到期;按照政策要求,首先對開天窗及生態脆弱區域還林,目前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過渡期的土地,充分利用好國家現有造林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開展林糧間作的經營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林糧間作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人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與農作物,在空間上按一定的順序安排在一起而進行科學化管理,提高土地總生產力的可持續性的土地經營管理方式。
1 林糧間作的特點
林糧間作是改善田間小氣候,促進林木生長、糧食豐收的立體種植結構模式。其特點是林木與糧食作物進行立體種植,充分利用空間,植物年生長周期長,充分利用光熱自然資源,根系于不同土層分布,充分利用不同的土壤養分;有利于改善田間小氣候,使林木與農業作物生長良好,從而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其目的是林糧同地生存,能夠達到優勢互補。生產實踐證明,林糧間作的生態效益要比其它類型的農田防護林大得多。
2 愛輝區林糧間作模式的優勢
2.1 林糧優勢互補。林糧間作能顯著提高農作物抵御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且林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具有雙向增產與保產作用。林木對農作物的增產作用主要表現在給農作物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一般農作物增產10-20%,林木的生長環境,由于“邊緣效應”的優勢,同類樹木對自然資源的競爭利用很小,而且農作物的肥水管理及耕作使林木生長兼受其益,對林木能夠起到以耕代撫的作用。
2.2 林木帶距小,對農作物的防護作用大
2.2.1 防御風災的能力強。林糧間作,林帶結構雖然多屬于通風結構,介于栽植行距小,分布面積大,其防風效果常常優于農田防護林的過于疏透結構林帶。其防風特點是:大面積的林木并排呈均勻分布,整體防風效果好。以林糧間作的最佳模式分析,確定主要間作樹種的株行距:楊樹為5m×20m,落葉松為3m×20m。在植物生長期間的效果目標值如下:楊樹與糧食間作平均降低風速58%,落葉松為52%。
2.2.2 抗干熱風作用強。愛輝區在小麥的抽穗期,常受到干熱風的危害(常被農民所忽視),造成小麥的早衰減產,林糧間作能有效抵御干熱風的威脅,其抗干熱風作用,主要表現在改善田間小氣候上。經觀測,楊樹與糧食間作可降低溫度1-2℃,提高相對濕度6-11%,落葉松與糧食間作可降低溫度0.4-1.8℃,提高相對濕度4-9%。
2.3 林糧立體間作打破了傳統種植農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規律,在新的基礎上建立了更高層次的光、熱和水利用系統,為林木和農作物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從而達到林茂糧豐的效果。
2.3.1 光照充分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能量轉化過程,林糧間作由于實行立體種植,林木與作物錯季生長,其對光能的利用率,優于其它種植形式上的光能利用率。
2.3.2 積溫利用。積溫是重要的氣候資源,是作物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條件。合理的種植方式能夠充分利用積溫,減少熱量資源的浪費。林糧間作積溫利用率高,還在于其對熱量資源的錯季利用。從楊樹、落葉松與小麥的間作形式來看,小麥可以有兩個月的時間與林木錯季利用熱量資源。
2.3.3 水資源利用。林糧間作雖然有相互爭水的一面,但樹木對農作物也有保水的作用。主要是樹木可以滯留雨水,增加空氣濕度,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在雨季樹木可以滯留雨水,蓄積水源,特別是在大雨或暴雨的情況下,可減少地表徑流,避免水資源的浪費與對地表的沖蝕。林糧間作地內,由于削弱了風速,使空氣對流速度降低,從而使土壤的蒸發量大大下降,間作地內比純作物地內可以減少蒸發25-34%。樹木能夠吸收土壤深層水分,通過枝葉蒸騰散發出來,因此間作地內的相對濕度比純作物地內提高4-10%。同時,在發生洪澇災害的情況,樹木通過強大根系的排水和固水功能,減輕了農作物的受災程度。
2.3.4 林糧間作立體種植,充分利用光、熱和水等自然資源。由于林木與農作物的根系分布層次及所吸收的營養物質不盡相同,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土壤養分。經觀測,一般農作物的根系分布層次多集中于土壤的表層0-40cm土層中,以5-30cm最多,楊樹和落葉松為深根性樹種,稠密的吸收根系集中在30-120cm深的土層中,且側根斜向下生長。所以林糧間作互相爭奪養分的矛盾較小,樹木和農作物可以吸收土壤不同層次、不同部位、不同類別的養分。樹木行間耕作層的養分,主要被農作物吸收利用,深層和滲漏到耕作層以下的養分則被樹木所吸收利用,并能將隨水分下滲可能流失的養分吸收利用,尤其是樹木能夠吸收利用土壤中農作物難以利用的許多難溶性的礦物質元素。
林糧間作既可以充分利用養分,又可以避免養分資源的浪費。同時樹木落下的枯枝落葉,經腐爛后又可轉化為肥料,被農作物再利用。林糧間作地內,由于枝時立體分布多,光合作用強,吸收二氧化碳多,從而能顯著地增加生物產量。林糧間作充分利用了空間,增加了單位面積經濟收益,是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好的經營管理方式。
3 注意事項
3.1 應選擇鄉土樹種,符合速生豐產、成林時間較短的落葉松和楊樹。
3.2為農作物噴藥時應選擇無風或風速小于5m/秒的天氣,防止農藥對樹木的累積效應的危害。
參考文獻:
[1]《造林學》孫時軒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1982年.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發[2003]9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