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軍
魚種放養管理工作是養殖生產中的一項關鍵技術管理環節,直接關系到全年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高低。因此,要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措施,認真做好如下工作:
一、魚種池的清塘消毒方法。生石灰清塘:在池塘中沒有水的時候,每畝用生石灰50-75kg;在池塘中有水的時候,水深約1m,每畝用生石灰125-150kg。帶水清塘可在池連及池角挖幾個小坑,將生石灰放入坑中讓其慢慢吸水化開,不待冷卻即向池中潑灑。或者將生石灰放入大木盆等大型容器中溶解化開,然后,操作人員穿防水褲下水,將石灰漿均勻潑灑全池,生石灰的毒性消失時間為7-10d。
二、肥水。魚苗下塘前一周左右注水50-60厘米,但注水時要用密眼網嚴格過濾,然后在池角釋放有機肥料,培養魚苗的適口天然餌料。施基肥的種類和數量應因地制宜,施人畜糞尿應提前3-5天,每畝300-500千克;施大草綠肥應提前5-7天堆漚,每畝300-400千克,另外,輔施化肥10千克效果更佳。魚苗池注水施肥后,各種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出現高峰的順序是浮游植物和原生動物,輪蟲和無節幼蟲,小型枝角類,大型枝角類和橈足類。而主要養殖魚類的魚苗食性轉化規律一般為:從輪蟲和無節幼蟲、小型枝角類,在轉向大型枝角類和橈足類。適時下塘就是利用兩者的一致性,在池水輪蟲量達到高峰時把魚苗放入池中,使龜苗在各個發育階段都有豐富適口的天然食物。魚苗下塘時對水的肥度要求是:每升水輪蟲5000-101300個,生物量20毫克升,透明度25-30厘米,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pH應在7.0-8.5。
三、魚苗放養。魚苗放養環節,要先把魚苗喂飽,放養池塘和魚苗都要提前準備好,在放養時,要把魚苗先放在盛器內,讓魚苗適應一會,待正常活動后,開始喂食蛋黃水,一般是把煮好的雞蛋或鴨蛋蛋黃用紗布包裹,放在盛器內進行漂洗,這樣蛋黃顆粒會透過紗布浮在水中,魚苗會爭搶分食,如果魚苗消化道出現一道黃線,就說明吃飽了,然后過10~20分鐘,在上風處,把魚苗的盛器慢慢傾斜,讓魚苗隨著水流倒入池塘。
四、合理密放。入池密度是影響魚苗生長和成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密度過大,餌料和氧氣供應不足,魚苗生長慢,成活率低;密度過小,魚苗雖然生長快成活率高,但浪費水體和餌料,成本高。目前認為適宜的密度是:育成的鰱鳙魚苗為20-25萬尾/畝;草、青、鯉魚苗為15-20萬尾/畝;養到夏花分池的鰱鳙魚苗為10-15萬尾/畝,草、青、鯉魚苗為8-10萬尾/畝,我國北方可減少10-20%。生產上確定放養密度時,還應根據魚苗、水源、飼料和肥料來源,魚池條件、飼養管理水平等情況靈活掌握。
五、魚苗飼養管理
1. 投喂方法。先將黃豆加水浸泡,然后磨成漿(約1.5kg黃豆磨成25kg豆漿)。浸泡黃豆的時間一般在磨漿前5-6h。漿磨好后要立即喂。豆漿要均勻潑灑。采用“三邊二滿塘”的投飼法,即上午(8-9點)和下午(2-3點)滿塘灑、四邊也灑,中午再沿邊灑1次。
2.投飼量。飼養魚苗的投飼量是以畝為單位來計算的,平均每天每畝投喂3-4kg黃豆磨成的漿,一周后增加到5-6kg,并根據水色掌握用量。
3.巡塘。要做好巡塘工作,密切關注魚苗的生長情況,做到早、中、晚的“三查三勤”工作,即早上巡塘查魚苗是否浮頭,勤撈蛙卵;午后巡塘查魚苗活動情況,勤除池埂雜草;傍晚巡塘查魚苗池水質,勤作記錄。根據巡查結果安排投喂、施肥、加水等工作,查看有無魚病發生,以利防治。
4.魚苗入池。池塘水深為50-70cm,然后每隔3-5d加水一次,每次注水10-15cm,加水3-4次。注水時,在注水口處要采取過濾措施,過濾野魚和害蟲,同時要避免水流直接沖入池底而把池水攪混。草魚池塘透明度保持35cm為好。
5.管理記錄。管理情況每天應建立日記,按時測定水溫、溶氧量,記錄天氣變化情況、施肥投飼數量、注排水和魚的活動等情況,以便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
6.分期注水。魚苗初下塘時,因魚體較小,池水不宜太深,50厘米左右即可。水淺則池水溫度提高較快,有利于有機肥的分解和天然餌料的繁殖,也有利于魚苗成長。同時水較淺則池水體積較小,豆漿和其它肥料的投放量可相應減少,節約了肥料和飼料用量。魚苗經若干天飼養后,應根據魚苗的生長和水質情況,適當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以增加水中含氧量,改善水質和增加魚苗的活動空間,促使浮游生物繁殖和魚苗生長。注水的多少和次數,應根據具體情況來掌握。一般魚苗下塘后6—7天進行第一次注水,以后每隔4—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20厘米至30厘米,最后加至最高水位。魚苗飼養期間分期注水是提高魚苗成長率和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單位:158200黑龍江省雞東縣雞東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