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富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必然由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家庭承包經營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出來,突出表現在單個家庭經營規模小、科技推廣難、產品單一、質量不高,農產品交易成本高、產品難賣等因素,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增收致富。而農民群眾又迫切需要一種組織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市場信息、科學技術、銷售服務等,為他們承擔一些市場風險和節省一定費用。對此,各級地方政府在如何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先后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工作,在這些工作的推動和影響下,一些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地方,在能人的帶動下逐步自發組織起來,形成了新的經濟組織,走上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的道路,農民專業合作社孕育而生。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經營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低,帶動效應不明顯
目前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都只在本村或相鄰村范圍內發展,每個專業合作社的理事成員只有5至7人,入社會員少,帶動農戶少,有的還存在農戶的自產自銷,未能在全鎮或全縣范圍內輻射。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經濟實力較弱,競爭力不強。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再生產資金和流動資金不足。未形成規模化經營的實力。
2.經營制度不規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執行不規范。多數依照農業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員對章程內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寫一套做一套。二是組織機構不健全,即便有也流于形式,沒有切實履行章程規定的職責,沒有按章程規定正常開展活動,合作社成立之后基本處于松散狀態。有的合作社在決策權上有家長式作風,沒有體現決策民主,農戶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三是財務制度不健全。多數專業合作社未建立財務管理制度,甚至有的連基本賬目都沒有。
3.成員文化程度低,創新能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以及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大多數只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他們大多數只是農村中種養殖積極性較高的農民,對市場經濟知識缺乏了解,還有極強的小農意識,存在一家一戶獨打單干的現象,創新和發展的能力較弱。
4.人才缺乏。由于進城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較多,因此造成了農村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牽頭人雖然是本地的一些能人或專業戶,但仍缺乏全面管理經營知識,難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這些都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策
1. 搞好典型示范,發揮合作社的帶動作用。要繼續堅持分類指導、典型示范、逐步推進的原則,通過示范性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作用,幫助農民群眾增強合作意識,帶動農民群眾開展專業合作。在技術服務、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等方面,促進合作社運作更趨規范、市場更趨穩定、效益明顯增加,真正起到“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帶動效應。將“品牌興農”戰略貫徹到戶,當好現代農業發展的“宣傳員”。工商部門加強對專業合作社商標法律宣傳和注冊輔導,積極鼓勵合作社申請注冊農產品商標、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等,并根據合作社商標發展的不同階段,實施分類指導;引導培育具有地域資源優勢和特色的農產品和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優先推薦條件成熟的合作社商標申報著、馳名商標;引導合作社正確運用廣告宣傳手段,提高合作社商標品牌的知名度、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壯大一個”及“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目的。
2.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合作社網絡化
互聯網農業,當前很熱。“網購、快遞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出現,為農業專業合作社提供了實現產消零距離的條件。”所以說農村網絡的普及給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了可能。一是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能農業模式,如手機農信通。二是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農村電子商務也是正在新興的一種農產品供銷平臺,通過互聯網,農產品可以銷售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市場,也有利于品牌的宣傳。
3.加強引導和扶持,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動力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項新生事物,作為一種創新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政府和有關農業部門要通過多種方式,宣傳《條例》、宣傳成效、宣傳典型,要給予支持和引導。首先,要正確把握3項原則:一是要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自愿民主的原則;二是要堅持多種形式共同發展的原則,既可以在本地、本專業范圍內開展合作與聯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開展合作與聯合,這一點對于越城區尤為重要;三是堅持示范引導的原則,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其次,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出臺以及落實各項政策來推進合作社的發展。近年來,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相關部門在綠色通道、農資供應、用地、用電、注冊登記等方面都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越城區也要積極鼓勵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視其發展情況給予適當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