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規劃中國》
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周年
摘自《規劃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發展新戰略相繼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最早向公眾公開的重大戰略,其標志性新聞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6日視察北京期間的工作講話。隨著“2.26講話”三周年日期的臨近,2017年2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城市規劃建設和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國家主席對城市規劃的和關注,把城市規劃建設推到前所未有的歷史新高度。
習近平強調,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和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北京市的兩項重要任務,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首善標準,解放思想、開闊思路,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規劃建設,著眼精彩非凡卓越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努力開創首都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習近平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北京城市規劃要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問題,把握好戰略定位、空間格局、要素配置,堅持城鄉統籌,落實“多規合一”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著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務保障能力同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人口資源環境同城市戰略定位相協調,城市布局同城市戰略定位相一致,不斷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前進。總體規劃經法定程序批準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要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習近平強調,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的“牛鼻子”,在這個問題上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圍繞遷得出去、落得下來,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引導機制。要放眼長遠、從長計議,穩扎穩打推進。北京的發展要著眼于可持續,在轉變動力、創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努力打造發展新高地。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確定人口總量上限,劃定生態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對大氣污染、交通擁堵等突出問題,要系統分析、綜合施策。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要更加精心保護好,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習近平指出,城市規劃建設做得好不好,最終要用人民群眾滿意度來衡量。要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導向,以解決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問題為突破口,提出解決問題的綜合方略,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斷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楊文立 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落實好這一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產業、交通、生態率先突破的基礎上,還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打造集中承載地,主要承接首都部分行政、教育、科技、醫療以及企業總部等功能;依托環京津區域和重要交通軸線,選擇基礎條件好的既有中小城市和新區,建設一批定位明確、特色鮮明的“微中心”;統籌北京新機場周邊資源,加快建設臨空經濟區,創新共建共享模式,打造京冀合作共同體;積極謀劃國家級新區建設,打造落實國家戰略的核心功能區和創新源頭;重點推進曹妃甸區、渤海新區、正定新區等重大承接平臺建設,打造承接首都產業擴能和升級轉移的承接地。
二要做優做強區域中心城市。改變京津冀城市群失衡的層級結構,大力培育京津冀二級中心城市。比如突出石家莊“京津冀第三極”地位,完善唐山、保定、邯鄲等區域中心城市職能,提升其他設區城市和戰略支撐平臺的支點作用,構建現代城鎮體系結構。
三要強化京津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
加強以水、土地、大氣、生態等為主體的綜合承載力研究,特別要落實“以水四定”發展理念,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城鎮空間增長邊界,科學確定區域空間開發強度,實現京津冀精明增長。
四要努力擴大生態空間容量。強化京津冀生態空間的共管共治,利用首都周邊山、水、林、河、湖、濕地等資源,建設環首都國家公園群,做好區域重要生態廊道的預留與控制;完善國家對生態保護地區以及京津冀區域內部長效補償機制,將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五要精心打造冬奧品牌。利用張家口與北京聯合舉辦冬奧會的契機,提升張家口功能,擴大對外開放,實現綠色發展,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旅游勝地、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石曉冬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副主任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要求我們從更大尺度空間上思考破解首都和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
首先,依托通州積極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促進行政功能和其他城市功能的有機結合,發揮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帶動作用。構建主副結合的新格局,從而從根本上扭轉長期以來北京過度單中心集聚的慣性。
第二,科學引導跨界城市組團建設。目前,北京和東、南環京地區已經形成半徑50公里、具有共同勞動力和住房市場的大都市地區的雛形,跨界地區加強空間治理迫在眉睫,應以完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嚴控建設規模為前提,加強京東、武廊、京南和京保等四個跨界城市組團的協同規劃,適度承接北京中心城區人口和適宜功能疏解,引導跨界地區生態共管共治、交通互聯互通、產業轉型升級。
第三,要謀劃和推動一些重大項目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尋求各方的利益共同點,實現優勢互補,提升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例如,京張兩市共同承辦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目前京張兩地正在同步推進場地設施規劃建設、交通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以及賽后利用研究等工作。這些工作的開展將極大地提升張家口地區的發展水平,助力區域協同發展。
周長林 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現就如何完善規劃運行機制、保障規劃實施方面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建立京津冀層次的大數據共享平臺。建立三地統一的人口、經濟、交通、生態環境等數據統計和發布系統;共同繪制京津冀共享的城鄉用地現狀和規劃圖,動態反應實時的城鄉規劃建設的最新情況;建立京津冀三地公眾參與平臺,反映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眾繪京津冀。這個大數據共享平臺,是真正實施“一張圖”規劃管理和建設的基礎。
二、建立重點地區和重大項目規劃的協同機制。環北京地區、京津走廊地區和沿海地區等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地區,這些地區和交通、產業、生態、大型公共設施的重大項目中很多同時涉及三地,京津冀三地應成立聯合項目組開展研究,并編制跨省市行政界限的規劃,由國家和京津冀三地政府聯合審批,實現協同規劃的突破和創新。
三、建立京津冀規劃的動態實施評估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已經三周年,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很多相關的規劃已經在實施,這些規劃有哪些實實在在的進展?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需要進行系統評估,總結經驗和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今后解決的方案和意見。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實施工作本身,應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規劃人應是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