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強
摘 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國土資源開發利用進程明顯加快。部分地區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區域環境對國土資源實施了針對性開發,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從大環境來看,由于人口基數等先決因素,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產生了一定壓力,并且在實際開發利用過程中也暴露了一定問題,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基于此,文章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土資源;開發;利用、
1 概述
盡管我國地域廣闊,國土資源豐富,但由于人口基數大,人均國土資源甚至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這給國土資源開發帶來了不小壓力。如何在有限的國土資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國土資源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社會矛盾也逐漸被激發出來,這也讓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愈來愈受到重視。從20世紀末,我國政府便加大了國土資源開發力度,相關資源主要用于發展工業及城市建設,這也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1]。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及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國土資源配置也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工業、礦產以及城市化建設等占用了大量國土資源,導致部分地區農業耕地面積持續縮減,并且生態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這不僅制約了國土資源開發效能,還影響了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2 國土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相關法律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關于國土資源開發管理的法律較多,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但這些法律法規在細則方面還不夠完善,存在部分漏洞及缺陷,并且不同的法律之間也存在一定矛盾,會對法律具體實施及操作產生一定影響。同時,我國國土資源開發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存在一定滯后,未能結合社會發展形勢及市場形勢做出及時調整,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法律效力。
2.2 耕地數量下降明顯
部分地區由于國土資源過度開發,并且這些土地資源多用于工業及城市化建設,導致耕地數量持續下降,對區域農業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第二、第三產業興起的同時,很多農民都棄農從商、從工,對土地的投入逐漸下降,甚至出現了粗放式耕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資源浪費,土地資源質量也持續下降。同時,部分土地資源在開發過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規劃,導致整體布局零散,未形成統一化的宅基地[2]。部分農民對土地資源保護意識不強,在開放過程中未能對耕地資源進行妥善保護,造成耕地退化。另外,還有部分地區由于過度開墾,導致植被受到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嚴重。
2.3 后備土地資源利用存在不足
部分地區具備了豐富的后備土地資源,但由于開發無序、規劃缺失,導致后備土地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國土資源浪費。在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過程中,以自發性開發居多,但規劃性開發較少,未能形成有規律、有計劃的規模性開發活動,導致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進度較慢。同時,受到資金因素制約,使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開發效益。另外,后備土地資源環保工作不到位。部分土地由于植被受到破壞,逐漸出現土地鹽堿化的趨勢,給土地資源復墾、再利用帶來了一定阻礙。
2.4 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生態環境問題是國土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最為典型的問題之一。首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由于保護措施力度不夠,造成野外生態系統受到持續破壞,影響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受到了影響。其次,大面積的土地平整,盡管能夠將閑置土地轉變為耕地等功能性土地,但也會對土地資源原有的地貌及植被情況產生影響,可能會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區域內生物種群區域單調,不利于土地生態穩定性[3]。
3 完善國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相關策略
3.1 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步伐
要實現國土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必然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形成良好的約束機制,逐步形成標準化開發流程,促使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規范化實施。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國土資源開發形勢較以往有所不同。例如,部分地區土地侵占現象較為嚴重,盡管相關法律對此類行為有明確約束內容,但懲戒力度并不大,只能治標,無法治本[4]。因此,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過程中,要針對部分問題及社會發展形勢、土地資源發展形勢等對部分內容進行調整,加大違規違紀懲戒力度,實現國土資源合理開發。
3.2 維持耕地數量平衡
在國土資源開發及利用過程中,要重視耕地保護,維持耕地數量平衡,實現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政府應加強宏觀引導,實現土地資源統一化管理,將無償、無限期的土地使用制度轉變為有償、有限期以經濟手段為主的土地使用制度。在不改變耕地性質的情況下,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工作,實現閑置土地集約化、規模化耕作,促進耕地資源流動,避免土地閑置、荒蕪,讓耕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為進一步維持耕地整體數量平衡化,還要加強土地復墾工作。通過構建激勵機制,引導農民加強土地整理,不斷提升土地資源品質。另外,要加強耕地環境監測工作,對耕地可持續利用能力進行合理評價,并構建預警機制,實現耕地持續性保護。
3.3 實施規模化開發策略
一方面,要加強后備土地資源規劃。在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過程中,應該以生態環境保護為起點,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兼顧土地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開發前,要組織專業領域人員從不同角度收集土地資源相關資料,并進行綜合性分析,獲得若干套可行方案。再對方案進行對比,篩選出最優方案,盡可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平衡化。同時,要落實好相關監督工作,構建專項監督小組對項目開發實施全程跟蹤管理[5]。另一方面,國土資源開發過程中,不能忽視區域農業發展。應該將土地資源開發與生態農業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農業生產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以此來促進區域農業發展,獲得更多的農業經濟效益。
3.4 加強土地資源生態保護
首先,要加強國土資源生態環境評價體系構建。結合區域生態保護要求,并根據生態學原理,制定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方針等,實現社會生產與環境同步發展。其次,要加強技術引進。除了利用傳統物化環保技術外,還要善于利用生物環保技術,在豐富生物物種、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同時,促進生態系統內部良性循環。再者,做充分落實好國土資源規劃工作。規劃期間,要結合生態學相關理論上是綜合規劃設計,將基礎建設等與生態環境相融合,保證人工設施與環境的協調性。
4 結束語
目前,國土資源發展形勢并不樂觀。為了保證國土資源開發及利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對相關工作進行完善。通過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生態保護工作、實施規模化開發及加大耕地資源保護力度,實現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將國土資源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姚震,周鑫.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與產業,2014(01):117-120.
[2]孫秋靈.國土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8):161.
[3]邢麗霞,李亞民.我國國土開發格局的演變與相關資源環境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S2):186-189.
[4]陳從喜.構建新機制,促進國土資源高效和節約集約利用[J].國土資源情報,2011(12):2-5.
[5]姚震,周鑫.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與產業,2014(01):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