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
阜新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東鄰沈陽,南靠錦州,西接朝陽,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處在全國典型的農牧交錯帶,兼具農區精耕細作與牧區地廣人稀特點,是連接發達地區與落后的西部地區的紐帶。轄區設兩縣五區和兩個開發區,有鄉鎮65個,行政村834個。全區總人口193萬,其中城市人口78萬。阜新市東西長220公里,南北寬120公里,總面積10355平方公里,從總體看地形復雜,地貌多變。西部低山丘陵,東南平原洼地,中部是淺丘崗地,北部丘陵風沙地。全市播種面積近800萬畝,人均占有8畝。土壤類型以褐土、棕壤、草甸土、風沙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
2016年全市設施蔬菜產量超過90萬噸。受我國蔬菜產銷業已形成的大流通、大市場格局影響,我市的蔬菜生產也已經打破了以往傳統的小而全的生產格局,逐步向一鄉一品、幾鄉一品發展。
一、發展設施農業建設與生產的優勢條件
1、得天獨厚的光照優勢。阜新的氣候特點十分鮮明,光照條件好,日照時數多。阜新地處我國太陽輻射II級地區,屬資源很豐富帶,太陽輻射和光照條件是遼寧省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光熱協調的地區之一。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138.4千卡/cm2;年平均日照時數2826小時,比遼寧中、東部地區多200小時以上。阜新平均日照百分率達到62%,比遼寧中部和東部高15個百分點左右,是光能利用的理想選址地區。
2、日益凸顯的區位優勢。作為沈陽經濟區八城市之一,阜新市與沈陽、鞍山等其他7個城市及,省直有關部門簽署了沈陽經濟區一體化合作發展框架協議,就構建教育、就業、交通、醫療、金融和檢驗檢疫六個一體化發展達成一致意見,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結合自身優勢,阜新正著力打造裝備制造業配套產業、煤化工、新型能源基地,特別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基地和農產品加工產業,與其他城市形成優勢互補。阜新在地緣上又具有兩重性,一方面距沈陽僅180公里,是遼寧中部城市群西北重鎮,具有明顯的科技、人才、市場等優勢;另一方面又鄰近內蒙古自治區,耕地、勞力等資源豐富且價廉。
3、優厚寬松的政策優勢。2001年,國家將阜新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使阜新贏得了歷史性發展機遇,國家和遼寧省對阜新轉型試點工作給予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支持,對阜新在財稅、土地、產業、開放等諸多方面給予長期穩定的政策扶持,遼寧將阜新經濟轉型作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舉全省之力支持阜新。2008年11月14日,遼寧省委、省政府在沈陽召開“突破遼西北”工作會議,啟動實施了“突破遼西北”戰略,并在《關于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將阜新建成全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示范市”,在資金、政策等諸方面對阜新給予特殊的支持。因此,阜新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在全國第一個經濟轉型試點市的基礎上,又擁有了新的政策優勢,它不但受益于沈陽經濟區的發展和輻射,同時,更有利于阜新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
二、發展管理措施
1、組織參觀學習,提高農民思想認識。設施農業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提高農民思想認識是加快設施農業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要充分利用農閑的有利時機,開展大規模的“拉著農民看,幫著農民算,領著農民干”活動,調動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農民實現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的歷史性轉變。通過組織農民外出參觀學習,使其充分認識到設施農業的增產和增收潛力,堅定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信心和決心,確保設施農業生產健康持續發展。
2、合理規劃布局,抓點帶面實現規模發展。突出沿線,突出規模,優化區域布局。以長深高速、阜錦高速、101國道、勾奈線為重點,著力打造設施農業產業帶。圍繞重點鄉(鎮)、老棚區擴大建設規模,集中打造萬畝鄉、千畝村,充分發揮業已形成的生產技術優勢和市場銷售優勢,促進生產效益的提高。
3、加快土地流轉,解決制約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設施農業小區建設中的土地調整是關鍵環節。明確建設任務之后,要組織專業干部深入鄉、村、組及農戶家中,通過協調和溝通,切實解決農民切身利益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通過補貼流轉價款、引導農民互換、集體租賃反包等多種形式,解決建棚農戶用地問題。
4、加強協調配合,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整合土地出讓金、抗旱資金、扶貧資金、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資金,最大限度的向設施農業傾斜,形成了齊抓共管的有利局面。為扶持設施農業規模發展,在上級扶持的基礎上,我市對規模超過300畝的設施小區每畝再補助5000元,重點用于水、電、路配套建設。
5、培育生產典型,增強輻射帶動能力。近幾年,阜新市先后培育了阜新鎮香瓜、于寺鎮尖椒、福興地鎮青椒、哈爾套鎮冷棚茄子、后新秋鎮西紅柿等多處設施農業高產高效典型,以真實的事例說話,用明顯的效益引導,帶動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生產。通過新聞媒體擴大對設施農業建設和生產先進典型與寶貴經驗的宣傳報道,努力營造設施農業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6、強化服務指導,為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部門將設施農業服務工作作為自身工作重點,選派技術員深入棚區指導設施農業建設,嚴格按照《日光溫室建設操作規程》施工,增強設施農業抵御風雹雪等災害能力,確保建一處成一處。同時,抓好生產技術服務,推廣新品種,應用新技術,確保棚菜生產單產高、品質好,讓農民得到實惠,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設施農業發展積蓄內在動力。
7、完善配套設施,加速蔬菜種苗繁育中心和產地批發市場建設。蔬菜種苗繁育技術含量高,潛在風險大,種苗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生產效益。工廠化育苗可按市場需要,周年提供優質菜苗,可解除農民在蔬菜育苗時遇到的自然災害和其它風險。因些,要加大蔬菜種苗中心建設力度,實施集中育苗,推動設施農業生產不斷升級。在千畝以上規模棚區鼓勵和引導投資人建設產地批發市場,為供需雙方提供交易平臺的同時,也為確定合理統一的產品銷售價格,減少壓等壓價現象發生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