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穎超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與困難。各級政府要從實際出發,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圍繞優化市場環境、搞好服務指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加快科技創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對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人們已普遍認識到了它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也有中央宏觀上的政策作指導,但各地在如何進行調整的具體措施上卻產生了問題。有的地方不知從何下手,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有的地方盲目仿效別人的做法,致使地區間產業、產品結構產生了新的趨同。這次農業結構調整不同于以往,它不僅涉及農業本身,而且涉及整個國民經濟,對其要求更高,因而難度更大。
2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困難不少。一是專業合作社、農民協會、股份合作組織等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過慢,農民的組織化、有序化程度太低,新形勢下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經營與大市場、專業化和集約化經營不相適應的矛盾難以解決。二是現在數量矛盾已緩解,品種與質量的矛盾加大,為此就要調整產業結構,但這需要較長過程。
3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難覓。首先,由于資源約束和農業發展緩慢,農業本身難以吸納更多勞動力;其次,近些年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再次,農民進城的門檻仍然過高。表現為戶籍制度等限制政策過多、城市吸納勞動力能力下降、農民進城成本太高、小城鎮建設滯后等。
二、解決的措施
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農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是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最終體現,其決定于農產品的結構構成、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產品的市場體系建設、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與衛生水平等因素。發展現代農業要以優質的原材料生產作為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先決條件,而這一前提條件的要素包括:通過組織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畜禽良種工程和水產良種工程,加強良種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進而構建政府扶持與市場推進互動的種養業良好體系。通過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扶持科研單位提高創新能力,進而構建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
2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一是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二是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要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的創建活動,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3強力推進城鎮化,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實現現代化的核心之一。“三農”問題的解決,其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民的數量,實現農村富裕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專家認為,當農村人口數量下降到總人口的25%以下時,農村土地的價值才能夠達到市場化的要求,農業土地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生產才能達到一定水平,農業的科技含量、服務水平和農業成本才會有大幅度的改善,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整體素質才會有明顯進步。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只有靠實現城鎮化戰略、提高人口的素質和技能、創造就業機會才能夠完成。城鎮化有利于工業產業聚集,有利于服務行業成長,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城鎮化為工業化載體,為農業產業化創造條件,城鎮化進程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一是加快發展小城鎮,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發展、搞活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要搞好城鎮定位,充分利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廣辟投資、融資渠道,集中建設一批工業帶動型、農業產業化型、資源加工型、商貿旅游型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小城鎮。吸論引非公有制企業布局,使鄉鎮企業和城鎮規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集體作用和輻射作用,綜合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二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大膽將一些基礎設施、公用事業推向市場,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場出資金,走綜合開發、滾動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154222黑龍江省蘿北縣云山鎮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