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全利
走向能源變革新時代
——專家聚焦能源革命影響及結構調整
文/丁全利
這是一次廣視角地研判油氣行業發展大勢、聚焦行業發展焦點、交流勘探開發新情況的一次“精神大餐”。
前不久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高端研討會(2016)”。來自國土資源部機關有關司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團、延長石油集團、中聯煤等單位的專家及代表,圍繞“新形勢下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這一主題,就當前國內外油氣資源行業形勢、能源革命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對能源行業的影響、能源結構調整、油價走勢及如何應對低油價等重大熱點問題等交流看法,發表見解,并交流了近年我國天然氣、致密油氣、深水深層油氣、頁巖氣、煤層氣及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情況。
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來看,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能源資源需求規模逐漸趨于穩定。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依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近年來國內外油氣發展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怎么認識目前油氣資源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彭齊鳴在研討會上作《堅定信心 凝聚共識 共同謀劃新時期油氣資源持續發展宏偉藍圖》主旨發言:他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油氣資源勘查開采取得了明顯成效,相繼探明了11個億噸級油田和15個千億方級氣田,探明儲量繼續保持高位增長,非常規天然氣發展快速,頁巖氣逐步成為天然氣的重要補充,油氣并舉的格局初步顯現。油氣資源基礎地質調查和動態評價取得重要成果,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國家油氣安全供應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對目前形勢的判斷,彭齊鳴認為,當前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經歷復雜深刻的演變,其中能源格局的改變是一個重要方面。從國際能源形勢來看,油氣產業受到兩個方面的沖擊,首先是美國頁巖氣革命帶動了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國際能源格局的深刻調整,加速形成多極化油氣供應格局,全球油氣儲產量大幅增加,石油供應持續寬松且需求逐漸東移。同時世界經濟形勢遇冷,需求下降,進一步帶來國際油價的大幅下跌,長期低位徘徊于40美元至50美元一桶(注:目前略有反彈,振蕩于55美元/桶左右)。從國內形勢來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能源需求增速明顯放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能源資源安全問題,確立了能源革命戰略,加快構建低碳清潔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資源體系。
我國油氣資源產業面臨著怎樣的新形勢?彭齊鳴認為,其一,能源資源需求穩定增長。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來看,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能源資源需求規模逐漸趨于穩定。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依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我國對油氣等能源資源仍具有巨大的需求空間,十三五需求增速預計3%左右,為我國乃至全球油氣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本支撐。其二,油氣資源結構不斷調整。持續低油價下,我國油氣上游發展勢頭嚴重影響,投資持續減少,石油產量減產,但同時油氣發展調結構、降成本取得了積極進展,正在探索低油價下適合我國國情、有效突破油價瓶頸的油氣可持續發展道路。
能源是現代社會的血液,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經過長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也面臨著能源需求壓力巨大、能源供給制約因素較多、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生態環境損害嚴重等挑戰,中國近年來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新戰略、新思維。那么,能源革命究竟意味著什么?怎么認識孕育它的“土壤”和時代背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郭焦鋒研究員“生態文明背景下中國能源戰略”為題發表演講,他從人類可持續發展理念演進過程以及國際比較的視野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他說,化石能源大量的利用給全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影響,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推出一系列新的發展理念,如可持續的發展理念、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清潔發展等理念。這些理念同時也推進了能源的變革,全球能源也進入了一個新的變革時代。
郭焦鋒研究員認為,全球能源變革跟文明進步密不可分。從過去以薪材為主向煤炭、石油發展,到今天的油氣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每一次能源變革是相連續的。一次次的文明進步也促進了一次次的能源革命。現在人類進入了第三次的能源革命,這個能源革命正在全球不斷地推進。美國、德國在推動煤炭向天然氣、煤炭向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革命性能源轉型。這種發展態勢已成全球共識,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能源消費結構由現在的煤炭向油氣、再從油氣向可再生能源發展,今后也可能形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消費格局。
那么,這次能源革命有何新特點?郭焦鋒分析認為,當然,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形成發展并不同于過去的能源轉型。過去的能源轉型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呈現能源成本降低的趨勢。而這次向天然氣、清潔能源方面的轉型發展,一方面要求技術要有大幅度的提升進步,另外一方面能源成本可能會有比較大的上升。那么,在政府層面,現在很關鍵的是要通過能源革命或者以生態文明的理念來推動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總體來看,要把能源可持續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能源革命要由原來只注重供應側的能源發展,現在要生產與消費并重。未來要努力轉變能源的發展方式,同時要形成新的能源安全觀,包括供應安全、經濟(價格)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
國務院參事張洪濤以“能源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為題發表了他的見解。他從三次工業革命能源扮演的腳色、美國能源新戰略等切入,談了他對我國推進“能源革命”戰略的認識。
張洪濤參事認為,在世界三次工業革命演進過程中,能源扮演了歷史發展的推動力的角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和石油,第三次產業革命發生在世紀之交,主要能源是化石能源加可再生能源。
張洪濤參事介紹,美國近年來的頁巖氣革命實際孕育在很早的時候。美國1976年由政府出面推動頁巖氣產業發展,經過三四十年的技術沉淀積累,到2000年開始條件成熟,2014年美國頁巖氣產量達到了3800億方。以往,美國從來就是冬季燒油來取暖,用油來發電,但是頁巖氣的開發可以在入冬前集中壓裂形成產能,使天然氣的成本大大低于燃料油,成本越來越低,市場需求大了。是技術革命、需求促進了能源結構根本轉型。
談到推進能源革命,張洪濤參事認為,“我認為能源革命就是一種摒棄依賴于高能源、高資源化的模式,是使中國經濟模式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它不是改革,它是一種質變,涉及到生產、消費、技術、體制等等,中央把它提升到戰略的高度,顯示了中央的決心和擔當。它的目標是引領產業改變升級,構筑綠色低碳、立足國內的多元能源供應體系”。
張洪濤參事指出,從中國的現實情況出發,能源革命有兩點值得注意:就是能源生產既要優存量,也要拓增量。優存量,要推動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因為我們中國的國情就是煤炭為主;拓增量,是加快提升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智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安全高效,發展核能,優化能源生產布局,統籌兩個大局,堅持立足國內,深化國際合作。
我們研究認為,一些新生能源和技術發展都有一個周期,從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電發展歷程看,一個新能源用50年的時間在一次性能源中的占比才從1%提高到16%到18%,這個發展過程是緩慢的。
談到能源革命,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彭齊鳴認為,中央提出能源革命戰略,其中涉及油氣上游領域。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油氣體制改革做出系列戰略部署,對國土資源領域而言,就是要做好油氣資源勘查開采體制機制的改革,這也是我國油氣產業發展最大的紅利。油氣行業上游領域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有序放開市場,這既是保證國家實現健康發展、又好又快跨越發展的需求,也是石油公司自身發展的需要。
全球低碳清潔能源發展進程加快,能源發展整體進入以油氣替代煤炭的關鍵更替期、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快速發展期
新形勢下,能源消費結構如何調整?一些專家表達了自己的思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之鈞說,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再過一段時間油氣就不值錢了,太陽能和風能就能完全替代。我們研究認為,一些新生能源和技術發展都有一個周期,從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電發展歷程看,一個新能源用50年的時間在一次性能源中的占比才從1%提高到16%到18%,這個發展過程是緩慢的。我的觀點:2050年以前油氣資源仍是世界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油氣資源行業發展應該說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應該堅定信心。當然,要對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太陽能利用和核能技術進展要給予充分的關注。
張洪濤參事: 從中國2015年能源消費結構看,煤炭消費占64%,石油18.1%,天然氣5.9%,核電、水電和可再生能源加起來10%多一點。中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對比,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天然氣、煤炭、可再生能源四大類能源占比相對平衡。考察最近25年中國能源結構的變化,煤炭消費占比變化較大,從76%變成了64%,石油消費占比從15年前一直到現在,仍不到20%,天然氣有所增加,非化石能源增加近10倍。25年來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從5.1%升到現在的12%,增加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天然氣最近五年消費絕對量一直在上升,總產量在上升,且同比增幅也開始跳尾,表明天然氣是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中國怎么辦?十三五期間是傳統能源清潔化和開發新能源兩個輪子一起轉。
國際能源署專家彭旦文分析認為,過去40年里,煤炭是中國的主要燃料。上世紀90年代以來,能源密集型的工業活動是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快速增長最重要的原因。但在2015年以來,中國能源密集性工業的產出下降了,尤其是鋼鐵和水泥行業。煤炭消費在過去兩年連續下降。國際能源署預測,從現在到2040年,煤炭消費預計下降三分之一,而天然氣將上升37%,電力消費將上升57%,石油消費也將上升約30%。轉型過程中,煤炭受到的沖擊最大。
彭旦文認為,預計未來中國將引導全球天然氣需求增長。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預計將達到3600億立方米天然氣,相當于今天整個歐盟的天然氣消費量,中國將成為為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到目前油價是持續下跌,且在低位波動運行。研討會上,低油價是一個焦點話題。低油價將持續多久?油價還能不能進入另一個高峰期?什么是合理的油價?低油價形勢下油氣行業如何應對挑戰?專家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金之鈞院士認為,油價走低不等于一直走低。最主要的是供需的基本面。另外,人口的增長對未來油和氣的需求是旺盛的。
從供應方面看:由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油價持續斷崖式下跌,2016年全球上游的投資從2014年的7000億跌到3680億,給油氣行業帶來儲量和產能建設的嚴重影響,包括產能萎縮變化。現在的市場供給還是高油價時期大量投產的產能釋放。這個周期多長?一個油田的產能建設需要三到五年的周期。 我認為,2020年后,由于新一輪的上游投資持續的減支,會帶來新的供給的平衡。
再看成本:未來油氣的開采成本低于40美元的很少。從全球范圍內考慮,大部分國家在50美元以上甚至80美元,包括沙特在內是在80美元左右。我個人判斷,本輪的低油價是由于頁巖油氣的技術進步和前幾年高油價下油公司持續產能大投入、產能過剩引起的。2020年前后,油價趨于合理,在60到80美元之間波動。2020年以后,不排除短期內油價重上100美元的可能性。
中國中化集團專家曾興球說,從2014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直在下跌,一些國家推出了限產協議,表明市場正在尋求平衡,油價有可能小步振蕩回升,可能到60、70美元,80美元都有可能,但是短期內不會有反彈。
低油價形勢下油氣行業如何應對挑戰?曾興球認為,第一,要認真研究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國際油價總是有高有低,市場挑戰因素總是有增有減。保持行業穩定發展,必須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研究我國油氣行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作用。煤、油、氣、核、水、新能源如何協調發展,在制定產業政策的過程中要用法制化、制度化的理念來規范行為,第二,改革體制。.改革體制就是釋放發展潛力。低油價重創了油氣產業特別是油氣生產企業。低油價使油氣行業進入到一個迷茫的階段。單靠油價高賺錢的經營方式不適用了,要擺脫油氣行業面臨的困難,唯有推動改革。要改革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堅定不移地把企業推向市場,讓企業成為一個合格的市場競爭主體,而不是永遠躺在政府襁褓里的嬰兒。機制體制改革很關鍵,一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二是推進企業轉型,推進企業從經營管理方面以油氣產量為中心轉變到以注重現金流上來,從注重擴大生產規模到提高產品質量上來,從資產管理轉移到資本管理上來。第三,要推動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企業轉型升級關鍵在于什么?關鍵在于技術創新,用新技術降低成本,高效率地開發低稟賦的資源,這是我國油氣資源行業的出路。第四,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水平。還有,在金融手段、人才隊伍建設上應有所作為。
信息的交流啟發、思想火花的碰撞,隨著研討會的帷幕降下而告一段落,但是,能源格局形勢變革帶來的影響、能源革命新思維新戰略的沖擊,能源結構調整的方向等等,還需要人們進一步認清,讓我們更加主動、更加穩健地步入能源變革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