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敏
摘要:如何才能夠促進人工造林水平提升,首先要有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那就是適地適樹造林原則,目前,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中已經將適地適樹作為人工造林規劃中不可忽視的原則與手段,并經過多年的造林實踐經驗總結出:若是沒有計劃性的造林,不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盲目造林,那么其造林結果就會非常不樂觀,不僅造林難度大,還會浪費時間、精力與財力。本文針對適地適樹原則的意義與重要性,以及在人工造林規劃中的應用進行有效分析。
關鍵詞:人工造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造林原則;林業規劃;應用發展
人工造林是我國林業建設中重要的造林技術之一,在林業造林規劃中,對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的重視非常高,并且在實際造林規劃發展中,已經將這種原則作為一種有效的造林手段落實到實際人工造林規劃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為林業發展贏得更好、更穩定、更有實現意義的造林技術與原則。
一、適地適樹的重要性與重要意義
1、適地適樹對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工造林規劃中不斷對林業經濟效益方面給予高度重視,在經濟的影響下,很多人的意識與觀念都比較傾向于經濟效益發展方向,過于重視木材原料的供應情況,將重點放在經濟利益之上,而忽略了對生態系統的調整與平衡發展意義的考慮,更沒有意識到適地適樹對人工造林規劃以及生態系統平衡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適地適樹就是指樹木與土地相互適應,將樹木種植在適合樹木性狀生長的土壤環境中或者在固定的土壤環境種植適應能力較強的樹種,達到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價值發展的效果,在土壤的作用下,促進樹木快速成長,在樹木的作用下,發揮土地的利用價值,這是一種真真實實,且具有現實意義的因地制宜人工造林原則,對林業規劃與經濟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造林規劃中,堅持以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為造林原則,是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時堅守適地適樹原則實施人工造林對我國生態發展、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重要性,適地適樹可促進造林水平提高,進而我國生態系統也會得到穩定的保障,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凈化空氣環境,增加林業覆蓋面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進而也能夠滿足木材制造行業的原材料供應需求,使得我國經濟、生態、社會協調發展。
2、適地適樹對林業建設的意義
適地適樹的含義就是將林木的生長特性和立地條件相結合實施林業建設,林業建設、樹木種植等與自然環境有重要的關系,適地適樹包括對不同氣候條件、土壤環境以及光照條件的研究和分析,樹木種植在不同層次的土壤中要選擇不同的種植條件,包括適地適種類型、品種等等。選擇好各個方面的適應條件后,在目前技術經濟支持下選擇造林種樹,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在造林工作中要做到適地適樹原則必須要制定和科學的培養發展機構,利用有效的林木栽培方式培育森林資源,同時在造林方面必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物力,以便合理、科學的選擇樹種;造林之前應用現有的科學技術、選擇適宜的條件進行分析,選擇符合適地適樹原則的措施進行種植,只有按照當地的自然條件選擇合適的樹種和林地,才能更有效地促進我國林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適地適樹原則在人工造林規化中的應用
1、改地適樹
改地適樹就是在樹木種植過程中如果出現種植的植物不能適應土壤的生長,可以利用換土的方式改造其種植環境,而改造土地的主要目的是能夠讓土地更加是個植物的種植,讓種植的樹木能繼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比如通過排灌洗鹽,能夠使一些不抗鹽的樹木種植在鹽堿化土地上;再比如可以通過馬尾松的混交,使杉木性植物種植在干熱的地區等。
2、選樹適地
選樹適地的意思就是根據土地特點選擇種植什么樣的樹木,一般情況下在林業建造過程中可能會選擇兩種方法,第一種是首先確定綠化地后選擇能夠適應這片土地的植物種植;另外一種是首先確定種植什么樣的樹木,然后根據樹木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土地種植,如果這片土地不適宜可以利用人工干預的方法使土地適應此類植物的生長。這兩種方法是選樹適地的一種概括,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選擇。
3、適地改樹
適地種樹實際上就是要改變樹木的特征,比如可以改變樹木的抗性,提高樹木的生長特性,另外適地改造還必須要從幾個方面進行改造,首先是溫度的改造,主要是因為有些樹木比較喜歡在陰涼的環境中生長,對此可以選擇將這些樹木種植在常見溫度偏低的地區;另外光照問題也是影響種植的重要問題之一,一般情況下植物的生長發育必須要有充足的陽光,這種類型的植物如果生長在陰涼的地區可能會影響其生長速度和生命。所以在種植的過程中要注意樹木的撫育、通風等,保證樹木生長良好;水分問題,有些樹木生長需要有大量的水分條件,這種樹木的種植必須要依據需水規律、排灌條件和地下水位選擇合適的種植環境。
三、適地適樹原則實施的措施
1、掌握樹種的生態學特性
樹種在種植之前,種植人員必須要充分的了解他們的生物學特性,對樹木的外形、生長條件、壽命等做全面的了解,樹種的生態學特性指的是樹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如樹木對土壤的要求,樹木的抗寒、抗熱、抗風性。只有充分的了解了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點,才能更加合理的種植樹木,同時也只有對樹種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知道樹種種植在什么樣的土地和環境上才能更好的生長。
2、優先發展優良鄉土樹種
鄉土種植作物對當地環境有很高的適應能力,種植后的作物成活率也比較高,所以在造林的過程中采用這種方法能節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鄉土種植的作物在當地世代繁衍,與當地的氣候、土壤等環境已經有了較好的默契性,在這種自然災害面前能夠發揮出較高的抵抗性;鄉土樹種取材比較方面,育苗簡單,成活率高,不需要長途運輸,人們對培育技術也比較熟悉,造林成本較低,所以這種方法在造林工作中應該是首選方式。
結語:人工造林過程中必須要利用適地適樹的原則,依據當地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樹種種植。另外要適當的引入其他地區的樹種,豐富林業樹木種類,對現有質量不高的樹目實施優化培育和調整,使樹林能夠在垂直結構上層次分明的生長,種植的過程中要對樹種有充分的了解,選擇合適的種植方式,使樹種種植更加合理,提高樹木種植質量,從而促進生態系統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凌峰.探討適地適樹原則的重要性[J].中國園藝文摘,2015(9).
[2]丁光涉,王興華,閆秀征.貫徹適地適樹原則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發展——以吉林省松江河林業局為例[J].林業勘查設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