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翠茹
【摘 要】近年來,福建省大學生創業不斷發展,相關支持政策機制不斷完善。然而,大學生創業是一項牽涉全社會各種資源的系統工程,單純依靠政府推動遠遠不夠,還必須構建以大學生創業為導向的高校協同機制,加強高校內部的協同,促進高校與政府、企業等多主體的協同聯動。福建省高校要結合自貿區建設需要,構建并完善大學生創業導向的協同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協同機制;地方高校;福建省
一、引言
大學生創業是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關鍵。我國大學生畢業生逐年攀升,大學生就業成為一大問題。教育部和有關部門每年都強調做好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不斷引導大學生服務基層。中國的大學生創業更多地表現為政府推動,高校和社會對于支持大學生創業的表現則比較被動。
本文以協同理論為視角,將高校作為協同中心,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福建省地方高校的具體情況,提出大學生創業導向等的協同機制,增強高校在大學生創業中的主動性,進一步陪養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參考。
二、大學生創業導向的協同機制的內涵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認為,“在一個系統中,若各種子系統不能很好協同就發揮不了整體功能,甚至最終瓦解。相反,若各個子系統能夠很好地協同配合,就會形成超過各種功能總和的新功能。”即“1+1>2”的協同功效。因此,協同不是單個系統或資源的簡單疊加,而是多個不同系統或者資源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共同完成一個目標。
大學生創業協同機制不是高校、企業、政府、大學生、相關機構的簡單相加,而是各主體之間的資源整合和協同合作,其目的是獲得各主體的協同效應。在創業實踐中高校大學生更傾向于依托學校,希望從學校得到指導、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因此,高校必須在大學生創業中發揮協調周邊環境的關鍵作用。
三、福建地方高校的實踐與探索
(一)福建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的協同機制建設現狀
目前福建高校大學生創業以政府推動為主。高校作為大學生創業的載體或平臺,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政府通過政策、資金支持推動大學生創業。社會相關機構、企業等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實踐相對較少。
福建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的協同機制建設現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大學生創業教育不斷深化改革;以及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逐步完善。
(二)福建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導向存在的問題
目前福建省大學生創業實踐仍以政府推動為主,高校與企業、相關機構對大學生創業導向重視不夠,高校內部協調有待加強,校企聯動不足。主要表現在:
1、高校對大學生創業重視不夠,高校內部協調存在欠缺
2、社會支持低,政校企聯動差
(三)構建福建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導向的協同機制
高校協同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高校與校外。高校內部的協調包括創業理論、創業實踐、創業氛圍的三個部分;校外協調包括與企業、政府、研究院、風投機構等的協調,以及校外主體構建創業實踐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等。
1、圍繞創業教育,完善高效內部協同
(1)打破零碎化教育,完善創業基礎理論培訓課程。系統化的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技能。福建省高校要借鑒國外高校的成功經驗并結合福建自貿區的特色和建設需要,制定并實施全面系統的創業創新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建議加強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的結合,邀請企業家或創業成功者開設相關課程、講座,課程具體應包含創業理論、創業知識、創業案例和如何撰寫創業計劃、創業融資等創業流程。
(2)整合資源,搭建創業實踐訓練平臺。福建高校應結合本校學科開設情況,積極整合相關資源,搭建合作平臺、實踐平臺。開設創業支持項目,建設完善大學生創業園,鼓勵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合作創業,產學研緊密結合,充分利用不同專業知識優勢。創業競賽是高校培養創業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福建高校要把創業競賽常態化、制度化。除支持大學生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創業賽事,可開展更多的省級、市級、校級等創業競賽,并進行分類管理。
(3)靈活運用人才引進機制,構建大學生創業導師系統。福建高校有創新創業實戰經驗的師資隊伍嚴重缺乏。可充分引用人才引進機制,從社會上引進一批有較高學歷且具有數年企業工作經驗的創新人才,以講師或助教身份充實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定期組織高校老師到相關行業觀摩、交流學習,提升現有師資水平;聘請成功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作為創業團隊的校外企業家導師,實行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的“雙導師計劃”。
2、強化政校企聯動,協同高校外部環境。
高校在加強創業理論和創業實踐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與外部環境的協調,使高校與社會中的各種元素相互協調,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各界聯合共同促進大學生創業。
(1)聯合企業,共建創業實踐基地。福建工業企業發展水平較高,高校要與科研成果轉讓等為對價,加大與企業合作的力度,吸引企業與學校聯合建設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實現企業與高校共贏。學校要將大學生的創業計劃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結合,確實保證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能夠為企業帶來效益,讓企業能夠看到校企合作的前景,有效的社會支持才能建立健全。
(2)利用科研孵化場地,健全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科技園區和大學高等研究院是創業孵化基地的兩大主要類別。大學科技園區創業孵化器包服務內容具有針對性,往往承擔了大學生創業孵化的主要功能。大學高等研究院不但積聚了跨學科團隊與學科精英,在多學科交叉融合、原始創新和應用開發等方面的優勢,是在高校各類科研成果急需實現產業化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可將高等研究院作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載體,將大學生創業團隊、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新成果等與高等研究院結合,提高創新成果的經濟價值或開發價值。
(3)政府部門提供政策支持,為大學生創業爭取更多創業保障。首先,加大創業融資支持。由政府引導、高校和社會參與,創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擴大創業專項基金規模;建設大學生創業信用體系,完善融資政策和擔保體系。其次,健全創業服務體系。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方式引導社會機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多方面公共服務。同時建立大學生創業專家服務團隊和指導隊伍。最后,設立專門協調和管理機構,協調管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園。針對福建大學生創業業園、孵化基地布點分散、聯系不夠等問題,建議設立協調管理機構,為大學生跨區進駐市縣大學生創業園提供更多便利,充分發揮這些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的協同作用。政府必須對這些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各市縣大學生創業園進行全省聯動管理和協調,建議省級政府設立一個協調和管理機構,對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各市縣大學生創業園進行“條塊結合”的協同管理。
四、結束語
完善大學生創業的導向機制需要協調多層次、多領域的問題。福建省自貿區建設為福建省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在閩高校要根據發展需要,加快完善校內校外大學生創業協同機制,進一步推動在閩大學生創業,解決大學生創業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 林濤,基于協同學理論的高校協同創新機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 , (2) : 9 – 12.
[2] 蔣開東,朱劍瓊,大學生創業導向的高校協同機制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5,(1):54-58.
[3]梅偉惠,孟瑩,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政府、高校和社會的角色定位與行動策略[J],2016,(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