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愛軍
(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寧夏 銀川 750000)
淺談加密超前小導管在大斷面黃土隧道塌方中的應用
申愛軍
(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寧夏 銀川 750000)
基于黑海高速公路趙家山黃土隧道為背景,通過對塌方情況介紹和塌方原因的分析,給出了塌方的處理方案,可供今后續類似隧道塌方參考和借鑒。
黃土隧道;塌方;超前小導管
砂質土層是我國黃土高原地區隧道開挖遇到較為普遍的地質土層,是難以修建或修建好后病害較多的一類隧道,該土層開挖后,因其抗剪強度低、初期變形大、變形速度快,圍巖自穩時間較短,甚至不能自穩,開挖后極易發生塌方,如果塌方處理不當將造成大面積塌方及冒頂。如何處理好砂質土層隧道塌方問題以及保證運營的安全,是隧道施工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結合黑海高速趙家山隧道塌方工程實例,對砂質黃土隧道塌方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提出了相關處理方案,以供類似項目參考借鑒[1]。
趙家山隧道為分離式單向雙車道黃土隧道,建筑界限凈寬為 10.25 m,凈高5m,設計車速為80 km/h,左線長1217 m,右線長1250 m,左、右幅間距為 50~60 m 左右。隧址區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稍濕,土質不均,分層較多,穩定性差,地形起伏較大,地表坡度約為25°~30°,隧道洞頂最大埋深80 m。
左線ZK54+528~548設計為五級圍巖,采用三臺階七步開挖法施工,施工工序:先超前支護(拱部120°范圍內施作長度為4.5m,Φ42單排小導管,環向間距為30cm),再進行開挖(開挖作業上、中、下臺階錯臺開挖),上、中、下臺階的縱向間距控制在2.5~3.0m,每臺階開挖進尺控制在1.0~1.5之間。
隧道施工在ZK54+548,掌子面開挖后,準備施作鋼拱架時,掌子面有土體出現掉塊,現場安全員立即組織現場施工人員撤離,隨后掌子面、拱腰處大量土地涌出,上、中導坑鋼拱架全部變形,初支護侵限(塌方土體見下圖)。

塌方土體
隧道坍方的原因復雜,影響因素很多。概括起來分為兩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質狀態、受力狀態、水的侵害、瓦斯病害等。人為因素則主要指設計不合理、施工不規范等。
本隧道塌方進行了分析,主要如下:
(一)隧道開挖掌子面上方屬于砂質土層,土體松散,自穩能力差,不能形成有效的承載拱,極易因局部失穩而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大塌方。
(二)未能預測到掌子面上方為砂質土夾層,按照原有的三臺階法開挖,開挖斷面大,導致開挖過程中擾動的圍巖范圍較大,導致本次塌方。
(一)塌方處理原則
塌方段處理遵循“預加固、管超前、小斷面、短開挖、強支護、早成環、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
安全:處理過程和運營過程中安全可靠,做到萬無一失。
快速:在施工過程中快速通過,減少對圍巖的擾動。
保質:保證質量,不留任何后患。
經濟:在安全、質量可以保證的前提下,選擇較低成本的處理方式。
(二)具體處理措施
1、首先對侵限段初支進行換拱處理。
2、換拱至掌子面塌方段,采用超前小導管對掌子面塌方段土體進行勘察,確定掌子面前方塌方土體的厚度。
3、經過勘察,本項目掌子面前方塌方土體厚度為1m~1.5m。
4、根據勘察結果,經專家討論,本項目塌方采用加密超前小導管處理掌子面塌方,具體處理措施如下:
(1)首先向掌子面及周邊暴露圍巖噴射C20混凝土,封閉掌子面。
(2)加工打入在拱圈邊緣120°范圍,加密超前小導管的鋼拱架,設置孔距為:15~25cm。
A:超前小導管參數:采用42mm,t=3.5mm,L=4.5m的熱軋無縫鋼管,管體周圍鉆8mm的溢漿孔,呈梅花形布置,間距為15cm,尾部0.8m范圍內不鉆孔,以防止漏漿。
B:漿液:考慮到土體為松散土地,漿液滲透性較好,所以采用水泥-水玻璃漿液,雙液注漿泵注漿。
C:注漿流程:注漿管連接后,因黃土的濕陷性,不采用注水試驗,直接注入水泥-水玻璃混合液。
D:待其膠結密實后,采用人工開挖,減少開挖對掌子面的擾動,按照每次進尺為0.5m,每次開挖上臺階1/3后,及時對暴露面噴射混凝土,防止掌子面土地的涌出。
E:初期支護完成后,仰拱緊跟施作,盡快形成初支閉合環,并要求二襯襯砌緊跟,這樣才能使塌方體變形小并保證塌方體穩定。
在塌方段每隔1.5m,設置觀察點,對處理完后的初支變化進行觀測,監控結果顯示,變形趨穩前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
1、快速增長階段:在仰拱閉合前,平均變化速率為0.5~1cm/d;
2、緩慢增長-趨穩階段:在仰拱閉合后,這一階段的平均變化速率均小于0.2mm/d。
由此可以看出,隧道仰拱閉合后,隧道變形速率呈向于穩定,符合施作二襯要求。
(一)采用加密超前小導管,注漿后使得,在隧道開挖面外上方形成阻礙土體流出的安全殼,既保證開挖安全,又減少對圍巖的擾動。
(二)在施工過程中始終貫徹“短進尺、早封閉、快支撐、勤測量”的原則,不可盲目求快,開挖后及時觀察注漿效果,對注漿較差的地方,及時噴射混凝土。
(三)在開挖的過程中,提高監控測量的頻率,使得及時獲科學得數據,指導施工。
采用密布打小導管治理塌方方案所投入的成本相對較小,施工時間短,能很好的將圍巖壓力均布在所有初期支護鋼架之上,對下一步的開挖安全起到非常有利的保障作用,同時,在該隧道中,采用加密超前小導管治理塌方,僅用10天時間,順利渡過了塌方,實踐證明該方法安全可靠,為類似塌方處理提供一定借鑒意義。
[1]蔣衛星,田 罡,張小明.超前小導管注漿在隧道塌方處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9(4):98-39
U45
B
1007-6344(2017)02-0043-01
申愛軍,男,陜西榆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項目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