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秦偉光
(1.山東省沾化區人民醫院產一科,山東 濱州 256800;2.山東省沾化區人民醫院骨二科,山東 濱州 256800)
卡前列甲酯防治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
劉春艷1,秦偉光2
(1.山東省沾化區人民醫院產一科,山東 濱州 256800;2.山東省沾化區人民醫院骨二科,山東 濱州 256800)
目的 分析卡前列甲酯在產后出血中的防治效果。方法抽選5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不同療法組,其中,240例對照組行縮宮素聯合米索前列醇療法,260例試驗組行縮宮素聯合卡前列甲酯療法,評定兩組患者預后的臨床效果。結果試驗組患者的第三產程時間、出血量(產后2 h、產后24 h)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3.8%)、產后出血率(11.5%)少于對照組(8.3%、2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借助卡前列甲酯藥物防治產后出血效果突出,可減少出血量,降低產后出血率,值得借鑒。
卡前列甲酯;產后出血;臨床效果;第三產程;縮宮素
產后出血是臨床產科的常見疾病,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在眾多的誘發性因素中,宮縮乏力占據比例最大,因此,預防宮縮乏力是預防產后出血主要措施。以往,臨床均借助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雖可獲得顯著效果,然由于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差異,致使最終效果并不滿足需求[1]。故而,探究安全、高效的療法成為臨床迫切解決的問題。為更好地判定該病癥治療效果,現將臨床資料匯總如下。
1.1 臨床資料 從2014年1月~2016年1月山東省沾化區人民醫院產婦中抽選500例作為對象,將其分成不同療法組,其中,對照組240例,年齡20~34歲,平均(28.9±1.4)歲;孕周37~41周,平均(39.7±0.5)周;孕次1~3次,平均(1.2±0.5)次;260例試驗組,年齡21~35歲,平均(28.8± 1.3)歲;孕周38~42周,平均(39.8±0.6)周;孕次1~3次,平均(1.3±0.6)次。500例患者的孕周、孕次等臨床資料無區別,均無前列腺素藥物禁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240例對照組患者行縮宮素療法,操作:待胎兒徹底娩出后,行縮宮素的肌肉注射處理,劑量為10.0 u;或將縮宮素溶于葡萄糖中靜脈滴注,劑量分別為20.0 u、500.0 m,同時給予米索前列醇200μg舌下含服;260例試驗組患者則行卡前列甲酯療法,操作:待胎兒徹底娩出后,行縮宮素的肌肉注射處理,劑量為10.0 u;同時經由患者肛門直腸植入卡前列甲酯藥物,劑量為1 mg(兩粒)。
1.3 評定項目
1.3.1 第三產程時間、出血量 標準:借助容積法、稱重法測量患者的出血量。容積法:待胎兒頭部娩出、羊水流凈后,于患者臀部下方鋪墊滅菌墊,并接入接血器,用量杯計量;稱重法:稱重法主要用于產后的2小時流血總量的測量。
1.3.2 不良反應 統計兩組患者是否出現高燒、寒戰、惡心等不良反應。
1.3.3 產后出血 統計兩組患者的產后出血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版本為SPSS 14.0的軟件處理文中
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第三產程、產后出血量統計 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第三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等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第三產程、產后出血量統計(±s)

表1 臨床第三產程、產后出血量統計(±s)
P值0.000 0.000 0.000項目第三產程時間(min)產后2 h出血量(mL)產后24 h出血量(mL)對照組(n=240)4.78±1.30 208.76±41.72 259.87±21.09試驗組(n=260)7.79±1.79 289.49±60.01 350.10±77.80t值21.363 17.330 17.386
2.2 臨床不良反應情況統計 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高燒、寒戰、惡心等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臨床不良反應情況統計(n)
2.3 臨床產后出血情況統計 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產后出血30例,占比11.5%;對照組患者產后出血50例,占比2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22,P=0.005)。
產后出血是臨床產婦死亡的關鍵因素,位居我國首位。報告顯示,該病癥由各種因素引發,如:(1)宮縮乏力。宮縮乏力是誘發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胎兒娩出后,需將胎盤剝離,母體的宮壁血竇開放、出血。正常情況下,由于產后子宮腔體積明顯縮小,肌纖維收縮強度的增強,可使血管壓迫子宮壁、止血,在這種情況下血竇得以關閉,停止出血[2]。若胎兒娩出后產婦處于宮縮乏力狀態,將影響血竇出血,最終造成產后出血。并且,宮縮乏力的產后出血還可由患者不良心理、鎮靜藥物的使用等因素引發;(2)軟產道損傷。這是誘發產后出血的又一因素。子宮強烈收縮,加快產程,胎兒過大,可損傷軟產道,致使產后大量出血。因此,臨床需加強該病癥的預防、治療。目前,臨床將認真、正確的處理患者第三產程,增強子宮的收縮力度作為預防產后出血的主要措施,預防性的常用藥物為縮宮素、麥角新堿,藥物給藥方式大都為靜脈滴注、肌肉注射,雖有一定的臨床作用,然由于患者個體化差異相對較大,縮宮素藥物的半衰期短,且麥角新堿藥物的止血效果不明顯等因素的存在,逐漸被限制使用。故而,探究合理、有效的療法成為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3]。
近年來,通過臨床不斷探究發現,卡前列甲酯藥物可于產后出血的防治中獲得顯著成效。卡前列甲酯屬于衍生物,藥理作用主要為直接作用于患者子宮平滑肌,促使其收縮,特別對于子宮下段平滑肌增強收縮強度[4-5];通過直腸給藥的方式,可通過黏膜的吸收誘發子宮手段。一般來說,卡前列甲酯進入患者直腸后,可于2~4分鐘內起作用,8~10分鐘左右達到藥物最高峰,半衰期長達30分鐘,并持續作用2~3小時,減少患者出血量,預防產后出血。并且,該藥物還不會誘發消化系統疾病,不影響患者的心率、血壓等指標,胎兒娩出后使用,也不會影響胎兒。本次結果顯示,260例的試驗組患者經由卡前列甲酯藥物使用后,第三產程時間、產后2小時及24小時的出血量均少于縮宮素療法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卡前列甲酯藥物的使用可加快患者第三產程進度,減少產后的出血總量;試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3.8%)、產后出血率(11.5%)少于對照組(8.3%、2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卡前列甲酯藥物的使用可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預防不良反應。此外,朱雅文報告還表明[6],為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臨床均借助藥物治療外,還需做好這樣幾點措施:(1)加強產前健康教育、保健工作;(2)密切觀察第一產程,及時補充水分、營養,禁止過度疲勞,情況允許時肌肉注射杜冷丁藥物;(3)加強第二產程的觀察力度,教會患者正確使用腹壓的方法。針對存在產后出血征兆的患者來說,需安排專業水平相對較高的醫護人員從旁指導,正確引導胎頭,便于順利分娩胎兒;針對存在宮縮乏力的患者來說,需于胎兒肩部分娩后,立即肌肉注射催產素,并行催產素的持續滴注處理,便于增強子宮的收縮力度,減少產后出血量;(4)第三產程中,需認真測量出血量總量,待胎盤存在剝離征兆后,輕微按壓子宮下段,幫助胎盤排出。待胎盤排出后,檢查其是否完整,以免造成嚴重影響;觀察子宮收縮情況,適當按摩子宮,促使收縮;(5)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陰道流血、宮縮情況,認真交代患者及其家屬相關注意事項,加強病房巡視力度,杜絕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借助卡前列甲酯藥物防治產后出血效果突出,可減少出血量,降低產后出血率,值得借鑒。
[1]董穎.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1(8):1212-1215.
[2]李麗娟,郭宏亮.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產后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3,9(2):180-183.
[3]陳寒波.卡前列甲酯栓對產婦產后出血的預防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2):240-242.
[4]楊新霞,梅靜.卡前列甲酯栓聯合縮宮素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效果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9):3677-3678.
[5]黃明文,陳世雄.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產后出血600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1):1353-1354.
[6]朱雅文.卡貝縮宮素及卡前列甲酯預防產后出血分析[J].臨床醫學,2015,35(9):33-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