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樑,朱叢俏
(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無抽搐電休克(MECT)治療精神障礙的效果與不良反應探討
朱樑,朱叢俏
(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目的 分析對精神障礙患者行以無抽搐電休克(MECT)方法治療的臨床效果及臨床不良反應。方法本文采用近3年的住院患者共50例,均為精神障礙患者,經確診均符合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通過對這些患者靜脈注射丙泊酚、阿托品和司可林進行輔助治療分析該病,給藥方式隔日1次,每周給藥3次,連續治療10次。結果通過采用MECT治療各類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顯效率為74%,有效率為90%,其中躁狂癥組、抑郁癥組、精神分裂癥組患者和癔癥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MECT治療后的臨床不良反應能夠看出,患者出現嘔吐9例(18%)、產生短期記憶力障礙20例(40%)、頭暈頭痛患者29例(58%)、出現排尿困難患者3例(6.00%)。經過1周的治療,患者全部恢復正常,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結論本文通過MECT治療精神障礙患者,得出該方法具有輕微的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較高,治療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值得在精神障礙患者治療中推廣。
無抽搐電休克;MECT;精神障礙;效果;不良反應
無抽搐電休克簡稱為MECT,該方法指的是在休克治療前靜脈麻醉藥與肌肉松弛藥使患者處于靜態,通過電子計算機系統分析患者大腦,使患者大腦所釋放出的微電波與大腦電波頻率一致,該電波能夠控制患者大腦痙攣情況及異常活動,是有效控制患者臨床病癥一種治療方法[1]。MECT是我國在臨床治療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這種治療方法不良反應較輕微,且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受到廣大醫護人員的認可[2]。為探討該方法對治療精神障礙患者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對門診精神障礙患者進行治療,得出如下報道。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門診于2013年7月~2016年7月年接診的精神障礙患者5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50例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制度的精神疾病標準,依據患者病情不同將其分為躁狂癥組、抑郁癥組、精神分裂癥組、癔癥組。上述幾組例數分別為20、12、11、7例。50例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患者年齡15~60歲,平均年齡(38.21±4.18)歲,其中患者病程由6個月~21年,接受治療的次數也由1次到十余次不等,所以患者共計治療次數為257次,平均治療為每例患者5.5次。其中抑郁癥占20例,精神分裂癥占11例,狂躁癥占12例,其他癥狀占7例。上述幾組患者于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開始治療時,醫務人員應采用阿托品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其注射劑量為0.25~0.5 mg,在對患者注射丙泊酚,注射劑量為體質量1 mg/kg,并注意在注射該藥時一定要緩慢注射,直到患者睫毛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才停止注射,再向患者注射司可林(0.2%),注射劑量體質量0.6~1 mg/kg,同時要參照《電休克治療》的方案,對本次參與研究的患者行以醒脈通3型多功能電痙攣MECT治療,隔日1次,每周3次,連續治療10次。
1.3 療效的判定 對患者在MECT治療前后進行評估比較,采用躁狂量表、(HAMD)及陰性與陽性癥狀量表(PANSS)進行分析評估。其判定標準為:痊愈的減分率≥75%;顯著進步的減分率在74%~50%之間;進步的減分率在49%~25%之間;無效的減分率<25%;顯效率為(痊愈患者例數+顯效進步患者例數/該組總患者例數×100%;有效率=(痊愈患者例數+顯效進步患者例數+進步患者例數)/該組患者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5.0軟件行以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類型精神障礙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各類精神障礙患者的MECT治療顯效率為74%,有效率為90%,其中躁狂癥組、抑郁癥組和精神分裂癥組患者和癔癥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0.98,P<0.05)。其中,抑郁癥組患者有效率與癔癥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429,P=0.0019)。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精神障礙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2.2 各類精神障礙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的比較 通過MECT治療后患者出現短期記憶力障礙的有20例(40.00%),出現嘔吐的患者9例(18.00%),出現頭暈、頭痛的患者有29例(58.00%),出現排尿困難的患者有3例(6.00%),通過1周治療后,患者的不良反應均有所恢復,未出現不良的嚴重后果。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醫護人員和家屬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更加的重視,自從采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方法以來,就受到患者和家屬的好評,現已成為治療精神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之一[3]。而無抽搐電休克是我國目前最安全、不良反應最小的一種物理治療方法。有文獻表明[4],無抽搐電休克的治療原理主要是用于精神患者發作是,對其進行治療,在治療效果上極為顯著,有效率很高,該方法在治療抑郁癥的療效上比較明顯,能夠有效治愈精神病患者,對有自殺傾向患者的心理治療有著有顯著的療效,并有報道指出[5],該治療方法對分裂癥患者的起效最為快速,對患有妄想癥和幻覺癥的患者治療較為緩慢。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在某些程度上會影響患者本身的注意力,例如:情感溝通、社交和心理調節等,能夠使患者的大腦在處理事情時合理有序。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精神狀態,使患者的思維變快,從根本上加快大腦對事物的處理速度,但這種物理刺激對患者的記憶力刺激較大,會產生一些臨床不良反應,有研究表明[6],在治療后患者出現短期記憶力障礙的人數可達42%左右,而對精神疾病治療過程中,藥物療效和患者的個體差異也存在一定的關系,采用無抽搐電休克這一治療方式,能夠有效緩解臨床患者病癥,治療效果顯著,縮短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時間,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無抽搐電休克和以前傳統的電休克療法比較得出,該方法因應用了麻醉劑和肌肉松弛劑,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在接受治療中的緊張感和松弛感,該方法在實施以來,給精神病患者帶來福音,臨床應用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得以有效降低,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未出現較嚴重的并發癥,患者在治療期間無痛苦表現,因此,該方法是一項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的治療手段。與此同時,也為我國和各國的醫療行業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1]秦勇.無抽搐電休克(MECT)治療精神障礙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分析[J].中外醫療,2013,11(32):74-75.
[2]湯晨東,沈小燕.MECT(無抽搐電休克)與利培酮通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成本-效果分析[J].海峽藥學,2011,23(3):181-183.
[3]任春生,林振東,徐秀梅,等.無抽搐電休克與傳統電休克治療精神分裂癥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5(10):1167-1169.
[4]孫正海,范勤毅.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2(13):2022-2023.
[5]褚東伶,張敏,張怡立.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障礙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12(15):2317-2318.
[6]李哲,張帆,張麗梅.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精神障礙349例療效分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8,11(1):57-5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