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素英
(中國石油遼陽石化總醫院,遼寧 遼陽 111003)
磁共振宮頸癌分期的臨床價值
宗素英
(中國石油遼陽石化總醫院,遼寧 遼陽 111003)
目的 探討磁共振在宮頸癌分期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宮頸癌患者64例,均經宮頸活檢確診,對所有患者行磁共振檢查,分析其圖像特點,比較磁共振分期和臨床分期、術后病理分期的結果,評價磁共振分期的準確性。結果64例宮頸癌患者中,經磁共振成像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一致52例,不一致12例,出現低估4例,高估8例,其準確率達81.25%(52/64);臨床分期和術后病理分期一致45例,不一致19例,低估10例,高估9例,其準確率達70.31%;磁共振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臨床分期準確率(P<0.05)。結論磁共振成像能直觀顯示腫瘤病灶范圍、大小、宮旁及盆腔臟器浸潤、淋巴結轉移等情況,其臨床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普遍應用。
磁共振;宮頸癌;分期;臨床價值
宮頸癌是婦科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據不完全數據統計[1],在女性生殖系統疾病中,宮頸癌的發病率已達12.7%,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這直接影響廣大女性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當前,在臨床診斷上常采用宮頸活檢,診斷準確性高,但其操作較復雜,損傷較大,其腫瘤浸潤深度并不明晰。磁共振具有分辨率高、無創傷、可多方位成像等特點,正逐步應用于宮頸癌臨床診斷及術后追蹤。為探討磁共振在宮頸癌分期中的臨床價值,本研究選取64例宮頸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取得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中國石油遼陽石化總醫院就診的64例宮頸癌患者,均在本院經宮頸活檢后行手術治療,均經術后病理證實。患者年齡28~64歲,平均(42.71±6.67)歲。其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宮頸癌的診斷標準[2];(2)年齡25~65歲;(3)在本院接受子宮切除術治療者;(4)經宮頸活檢1周內行宮頸切除術者。排除標準:(1)出現盆腹腔嚴重粘連;(2)合并有其他急重性內科疾病;(3)出現子宮增大超過孕5個月者。
1.2 方法 經宮頸活檢后,所有入選患者行磁共振檢查。檢查前,告知患者適量飲水使膀胱充盈,待充盈后,采用磁共振儀(型號:1.5T HDXT,生產廠家:美國GE公司),選用正交體線圈掃描成像,其掃描范圍為髂前上棘-恥骨聯合下方2 cm。常規掃描:采用IR序列(TE 15~30 ms,TR 400~600 ms)T1WI軸位,采用TSE序列(TE 80~150 ms,TR 1500~2 000 ms)STIR軸位,采用SE序列(TE 60~90 ms,TR 3 000~4 000 ms)T2WI宮頸長、短軸位,其層厚3~5 mm,層距0.5~1.0 mm,矩陣256×256,FOV 30~40 cm。增強掃描:在橫軸面、冠狀面及矢狀面同條件平掃,并對脂序列加壓,以Gd-DTPA為造影劑,圖像均采集2次。
術后,對所有患者行臨床分期、術后病理分期檢查,并準確記錄術后病理分期結果。
1.3 圖像分析 由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在宮頸活檢結果未知的情況下,對所有入選患者的磁共振圖像進行評價。根據其腫瘤大小,位置,圖像特征,邊界清晰度,對陰道、宮體、宮旁等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并結合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制定的FIGO分期標準[3],分析宮頸癌磁共振成像特點,并得出其分期,然后與術后病理分期和臨床分期結果比較,評價磁共振圖像分期的準確性。其中臨床分期采用FIGO分類法,主要根據宮旁、陰道、膀胱、直腸侵犯以及盆壁情況進行分期,嚴格按照宮頸癌臨床分期原則。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宮頸癌磁共振成像表現 宮頸癌Ⅰb期,掃描軸位出現腫瘤中等信號,并超出正常宮頸低信號結合帶;宮頸癌Ⅱa期,矢狀位出現腫瘤中等信號,并向下侵犯低信號的陰道上2/3;宮頸癌Ⅱb期,掃描軸位出現宮頸增大,并不對稱,侵犯周圍或一側高信號的宮旁組織;宮頸癌Ⅲa期,與Ⅱa期相似,但向下侵犯低信號的陰道下1/3,并擴散至鄰近器官;宮頸癌Ⅲb期,與Ⅱb期相似,但向周圍侵犯主韌帶或盆底肌肉等處,并擴散至遠處器官。
2.2 磁共振、臨床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比較 經磁共振成像后,宮頸癌磁共振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一致52例,不一致12例,出現低估4例,高估8例,其準確率達81.25%(52/ 64)。見表1。臨床分期和術后病理分期一致45例,不一致19例,低估10例,高估9例,其準確率達70.31%,磁共振診斷的準確率81.25%明顯高于臨床分期70.31%結果(P<0.05)。見表2。

表1 磁共振和術后病理的分期情況比較(n,%)

表2 臨床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情況比較(n,%)
宮頸癌是臨床上較嚴重的婦科疾病,其發病主要與早婚、早育、多產、宮頸糜爛、HPV感染、性交頻繁、性激素分泌異常等因素緊密相關,這嚴重影響廣大女性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4]。宮頸癌的正確分期是制定宮頸癌臨床治療方案的關鍵,對改善患者預后及降低死亡率方面意義重大。有研究證實[5-6],宮頸癌術前準確分期,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可減少術后并發癥,降低宮頸癌復發率,緩解病情,延長其生存時間。臨床診斷上,常規婦科及影像學檢查確定的宮頸癌分期,其主觀性很大,不能顯示完整的病灶圖解,尤其是在宮旁、淋巴結轉移、膀胱直腸浸潤等病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難。磁共振在宮頸癌成像中軟組織分辨率較高,采用軸位、冠狀面、矢狀面等多方位、多序列掃描成像,清晰顯示盆腔內的精細結構,充分反映宮頸區的解剖學關系,并結合宮頸癌病變特點,準確評定宮頸癌分期,及時制定治療方案。
宮頸癌Ⅲ期的臨床分期是受限的,臨床診斷上一般經腸鏡或膀胱鏡活檢后,證實直腸、膀胱已浸潤,而磁共振具有無創、軟組織分辨率較高等特點,為宮頸癌分期提供客觀準確的依據。有資料報道[7],磁共振對宮頸癌分期的準確率高達80%~94%。本研究選取本院婦科收治的64例宮頸癌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與術后病理分期相比,64例宮頸癌磁共振分期準確率高達81.25%,這與上述資料報道結果相近。宮頸癌中晚期隨分期的增加,磁共振宮頸癌分期的準確率也上升,可降低漏診率。
宮頸癌在機體內擴散主要通過侵犯宮旁組織及淋巴結轉移,在宮頸癌的臨床治療中,機體淋巴結受累與否對宮頸癌的臨床治療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淋巴結轉移3個及以上,其預后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在臨床診斷上若能準確及時發現宮外、盆腔淋巴結轉移,并采取有效診治方案,則對提高宮頸癌患者的生存率意義重大。磁共振成像根據淋巴結的大小來辨別淋巴結是否正常,一般臨床上以淋巴結>1 cm為陽性,術后淋巴結>1 cm為淋巴轉移或淋巴反應性增生;以淋巴結<1 cm為術后淋巴結轉移。據研究顯示[8],磁共振對淋巴結轉移現象的敏感度較低,采用磁共振成像判定淋巴結轉移方面有待改善。本研究結果中,磁共振宮頸癌分期在中晚期淋巴結轉移預測上受到一定限制。
綜上所述,磁共振可直觀顯示腫瘤病灶范圍、大小、宮旁及盆腔臟器浸潤、淋巴結轉移等情況,準確率較高,是術前進行宮頸癌分期的一種有效檢查方式,為臨床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科學指導。本研究建議,宮頸癌術前進行常規磁共振檢查,術后進行隨訪,以利于制定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改善其預后,及時發現腫瘤細胞轉移、復發,提高廣大女性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1]陳杰,郭曉山.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宮頸癌分期中的價值[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5,40(4):427-429,432.
[2]中華醫學會婦科分會宮頸癌疾病組.宮頸癌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內科雜志,2013,46(3):287-292.
[3] Aktas E,Sahin B,Ciledag N,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 in Childhood Period Nasopharynx Cancer[J].Pol J Radiol,2015,25(80):555-560.
[4]黃劍云,林偉清,岑中禎,等.CT、MRI在扶正抗癌方聯合深部熱療治療中晚期宮頸癌中的應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25(10):65-67.
[5]莊月珍,黃慶文,鄭霖,等.磁共振在宮頸癌分期中的臨床價值[J].福建醫藥雜志,2014,36(1):110-113.
[6]高義軍,李曉偉,王建六.磁共振聯合陰道彩超評估早期子宮頸癌病情的價值初探[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4,23(7):538-540,544.
[7]奉小艷.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評價局部晚期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3(7):48-51,82.
[8]林文銀,段麗平.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30):38-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