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超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政府)
近日有關媒體曝出了名牌桶裝水造假的問題,因家里長期使用桶裝水,于是順手到網上一搜,才發現桶裝水的問題不是一兩天了,不禁一怒:無良企業不僅污染了地下水,連桶裝水都要造假,還讓不讓人活?最無奈的是,怒后思量半天竟找不到一個能安全飲水的辦法,郁悶之余只想問一句:這個社會到底能信誰?還有沒有道德底線?我想,扛起社會文化倫理大旗,找回倫理底線,重塑道德文化,已經勢在必行了。
中國政府歷來有重視社會倫理建設的傳統,但當下全民“為錢”、一切以經濟水平為判斷標準的社會思潮模糊了社會文化倫理,文人下海、教師從商,甚至原本應該是在書齋著書立傳或在課堂育人傳教的知識份子,都急不可耐地奔向了拜金主義大潮,整個社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種人文短缺的弊端。
如果說,八九十年代因為經濟而違法犯罪帶有“投機”性質,那么這幾年的發展呈現出“明目張膽”的端倪。以食品行業為例:改革前20年,劣質產品多出自小作坊、小食品企業,這主要因為當時的行業管理欠缺;如今,行業規范遠比當初有效,但在名牌企業中卻頻頻曝出違規、有毒、有害食品,這不能不說是生產行業的一種進步中的異化,正如一首順口溜所諷刺:從奶粉里,我們認識了三聚氰胺;從大米里,我們認識了石蠟;從咸鴨蛋、辣椒醬里,我們認識了蘇丹紅;從銀耳、蜜棗里,我們認識了硫磺;從我們的餐桌上,我們認識了地溝油。輿論的調侃彰顯的更多的是一種對無良心企業的憤怒、也是一種對社會治理的深度失望,“道德貧血”又豈止是社會的一個鏡像。以模范人物為例:改革前,我們有雷鋒、焦裕祿,80年代,我們有賴寧、山茶花的感動;90年代我們有“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的孔繁森;進入21世紀這幾年我們還有幾個響當當的名字能為人所熟知。CCTV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我們能記住幾個?每年的勞模評選數以幾萬計,卻如過眼煙云,消逝在社會角落。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身教重于言教”,這是對道德模范社會價值的精辟揭示。所謂模范,當為人所效仿,其為文化價值,如今失之,評選于是也成了擺設、自家人的娛樂。
或許說,社會的發展導致價值的多元化,很難樹立起具有社會共識的模范人物。也有人說:學雷鋒先放一放,等百姓們都富裕了再學也不遲,是為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可實際上,當今社會富者無德,帶頭藐視道德倫理比比皆是。
要治理社會文化之首在于治理強勢群體文化,列為強勢群體之首的群眾意見最大的莫過于官場文化。從這一點上,政府理應肩負起、也只有政府能肩負起。當然,當今社會文化依然像是夏天的野草,繁密而無序。整個社會的文化認同依舊欠缺,主流文化特性依然不顯性。在社會價值多元化時代,文化建設路徑應更多的從基層民間做起,扎根于民間并延伸社會各個角落。自下而上的文化建設才是中國的文化出路。扛起社會文化倫理大旗的重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