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思瑾
(山東大學)
【摘要】當前在民法界中存在長期討論的主題,侵害他人債權是否會形成侵權?債權侵權制度是近代社會債券制度發展的重要表現,其改變了大陸法以及英美法中的相對性的傳統理念,因而給予了債權不可侵犯性,從而能給債權人更好的保護。債權侵權制度是限制債權債務外第三人的重要制度。本文首先研究了債權侵權制度的立法淵源,并且進一步分析了債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素,最后介紹了當前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中有關債權侵權制度的內容。
【關鍵詞】債權 侵權 立法淵源 構成要素
債權侵權行為的研究是伴隨著十九世紀之后逐漸受到人們重視的,隨著個人權利朝著社會本位轉變,債權侵權行為逐漸受到各國的重視。在我國范圍內,長期以來關于債權侵權行為的研究比較落后,近幾年才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研究債權侵權行為,對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有著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旨在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解讀債權侵權行為。
一、債權侵權制度立法淵源
十九世紀后,西方世界經濟發展逐步加快,從而使得傳統的羅馬法在工業革命后復雜的民事活動中開始存在缺陷。傳統的羅馬法中,債券效力對于債權人的保護并不完善,尤其是在個人權利本位轉變到社會本位的過程中更加明顯[1]。債權本身不具有公開性,但若是因此而放任第三人進行侵權是不符合權利不能濫用的基本原則。
其次,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物權與債權都在不斷相互借鑒對方的保護方式,從而逐步完善自身保護,因而有出現物權債權化和債權物權化的情況。其中,債權物權化的進一步發展,就逐漸凸顯出債權的不可侵犯的性質,因而債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
在以上兩種情況發展的條件下,世界各國也都開始逐步承認第三人侵害債權,并且給予法律認可。其中,英美法中,1853年英國Lamley V Gye 案例[2]中,確定了債權侵權行為,并且予以債權人法律上的保護,從而成為英美法的法律原則。之后,英美法中逐漸完善,將債權侵權行為認定的條件擴大,不僅僅局限于利己或是害人,而是只需要存在干涉合同關系就認定為侵權。大陸法中,1908年法國Raudit L V Deouillet案例也確立了債權侵權制度。
二、債權侵權行為構成要素
債權侵權行為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需要同時滿足才可以認定為債權侵權行為。
首先,侵權者是債權關系之外的第三人,即債權關系當事人之外的任何人。合同關系中存在的第三人、民事訴訟中的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等都不在侵權人的范圍之內。同時,合同關系中的當事人雙方的代理人,若是履行或者依據委托人的意志進行的侵權行為,代理人不構成債權侵權行為,若代理人行為與委托人無關,是其自身的行為構成侵權,則將其認定為債權侵權行為。
其次,受到侵犯的債權應當是合法債權。一般情況下,受到法律保護的都必須是合法債權,非法的債權不受法律保護。而在所有的債權范圍當中,合同債權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一種,因此其也是法律保護的主要債權,但債權卻不僅僅局限于合同債權。債權指的是意定之債和法定之債以及其他債權,完善債權,才能夠給予債權人更完善的保護。
第三,債權侵權行為的認定需要確定其侵權行為屬于違法行為。在所有的侵權行為中,均需要確定其是違法的要素,債權侵權行為屬于侵權行為的一類,自然需要符合這一特點。因而當第三人采用合法的手段,從而導致債務人無法履行債務,這種行為就不能列入債權侵權行為的范疇。因此,當第三人明確知曉合同關系存在的狀態下,其與債務人完成了合法的新合同,從而導致債權人債權失效的情況是不能認為債權侵權行為的[3]。
第四,第三人在主觀上必須是故意的。在侵權行為歸責原則中,包括過錯責任、過錯推定、無過錯責任以及公平責任四種原則。在一般情況下,第三人在主觀上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會認定為侵權行為。但債權侵權行為屬于特殊情況,因而其第三人在主觀上必須是故意的。故意就是指第三人明明知道他的行為會形成侵權,依舊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出現。因而故意是在行為剛開始時就希望債券損害情況發生,若是第三人起初行為時并不知道債權的存在以及自身行為的后果,在實施過程中知道以后仍然繼續實施的,也將被認定為債權侵權行為。而若是在第三人進行侵權行為之后才知道其行為可能造成他人債權受到侵害的,則不認定為債權侵權行為。
第五,第三人的行為必須造成了侵害的事實。造成事實上的損害是開展侵權賠償的基本前提,債權侵權也并不例外,只有第三人的行為已經造成了債權損害的事實,其才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一般情況下,債權人的債權受到損害主要包括債權無法實現或者無法全部實現或者債務人延緩履行等,這幾種情況是能夠采用金錢的數額加上實際物質損失進行計算的,虛構的、想象的損失不能認定為財產損害。
三、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中的債權侵權制度
當前,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已經有了關于債權侵權行為制度的條款。
在《民法通則》第5條中明確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任何人與組織不得侵犯。[4]”債權人的合法債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在此條規定中,其要求債權關系以外第三人不得侵犯債權,否則就構成侵權行為。
在《民法通則》106條2款中,“公民法人因過錯而侵害國家、集體以及他的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債權是一種動態性的財產關系,因而最終需要確定其歸屬,從這里可以看出,其實質仍然是財產與財產利益的關系,因而債權侵權行為也在這一條法律范圍之內。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債權侵權制度正在不斷受到人們的重視,因而我國應當真正明確建立債權侵權制度,同時也需要將債權侵權歸屬到特殊侵權行為之中,從而在保護債權以及自由競爭中找到平衡。
參考文獻:
[1]王金龍.論債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J]. 商品與質量,2012,(S3):3.
[2]楊代雄.我國民法典中債權法的體系構造——以侵權行為法的定位與債權法總則的取舍為考察重點[J]. 法學雜志,2007,(06):142-144.
[3]李龍亮.論第三人侵害債權之債權行為[D].西南政法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