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嵐
(安康學院)
【摘要】存貨管理作為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其管理水平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計劃、資金占用情況以及企業最終收益。企業持有存貨將帶來三方面的成本,即取得成本、儲存成本以及缺貨成本,為了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一方面應當控制企業存貨的數量以降低成本,但另一方面也要使企業持有一定的存貨滿足銷售的需求。本文就我國企業存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概括,并提出了改進對策,以期提高企業經營效益。
【關鍵詞】存貨管理 成本 經濟效益
一、存貨成本理論
(一)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指的是企業獲得存貨所產生的一系列生產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項支出。存貨管理相關理論認為存貨成本主要劃分為兩方面:即存貨的采購成本和訂貨成本。對于采購成本,這部分成本主要是指存貨自身的價值,包括采購存貨所需的價款以及采購期間產生的運雜費等。由于此部分成本通常是較為固定的,因此在進行財務管理統籌中,常將其視為無關成本。對于訂貨成本,其主要影響因素是訂貨次數。訂貨成本包括為取得訂單所產生的成本,包括訂貨人員的勞務費用和差旅費等各項開支。訂貨次數越多,所產生的訂貨成本也越高,因此它也是財務管理統籌中的內生變量,在訂貨決策時需予以考慮。
(二)儲存成本
儲存成本指的是企業在持有存貨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占用費、保管費、存貨保險費用以及儲存過程中的損耗等等項目帶來的成本。存貨成本理論中,儲存成本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內生變量,它主要受存貨庫存量的影響,兩者之間存在正向的變化關系。
(三)缺貨成本
缺貨成本指的是企業因缺貨導致的生產活動延緩或停滯造成的損失、錯過銷售時機的損失以及因發貨推遲帶來的信譽損失等等商業成本。對于大部分允許缺貨情況發生的企業而言,在財務管理統籌過程中,缺貨成本同樣可以看作內生變量,此時,缺貨成本同存貨數量存在明顯的反向相關關系,企業一方面要盡量避免缺貨帶來的額外成本,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存貨數量,降低儲存成本和訂貨成本,最大化企業的經營效益。而對于產品較為特殊的企業,出于維護企業信譽或營造供貨競爭優勢等方面的考慮,有時候寧可增加存貨成本也要盡力避免缺貨發生,因此該變量在此類企業的存貨決策中成為外生變量,可不予以考慮。
二、我國企業存貨管理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財務管理人才匱乏,崗位分工以及權責劃分不明晰
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財務管理體系不健全的問題,由于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人才,對于存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認知不足,且大量中小企業為了節省勞動成本,往往會簡化存貨管理的相關流程,一人承擔多項職能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企業存貨的采購、入庫、保管、出庫以及后續銷售、結算等多重手續由一人全力承擔,一方面容易因為個人能力的限制難以將各個環節都高質量地完成,天長日久容易喪失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對于企業提升財務管理水平不利;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尋租行為,整個存貨管理過程全由一人把持,采購成本和銷售價格方面隨意性較大,存貨的出入庫方面管理也不嚴格,對于負責人的限制過于薄弱,為管理人員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機會,一旦滋生尋租行為,將嚴重損害企業利益[1]。
(二)采購、保管和出入庫過程中缺乏嚴謹合理的程序,管理漏洞大
采購方面,大量的中小企業缺乏長期、合理的生產規劃,因此對于存貨采購上,隨意性比較大,對于市場需求情況缺乏實際調研,采購量往往是根據管理人員的經驗決定的,因此對于市場變動的反應速度不快。此外,對于供應商的確定方面,同樣缺乏科學公正的評估方法,往往是根據企業管理人員的人脈關系確定供應商的選擇,因此整個招投標過程只是企業同供應商建立利益合作關系的方式。這種采購方式難以獲取更為優質的供應商,因此也增加了企業的采購成本,而這種采購決策上的隨意性也將加大采購部門暗箱操作的可能。
(三)企業存貨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國大多數企業在整個財務管理過程中,對于先進的財務管理電子系統的應用普及率仍然較低,中小企業里,對于存貨的管理水平則更低[2]。紙質記賬法仍然存在,記載信息片面,容易更改,整個管理過程中漏洞較大。而對于已經普及的電子管理體系,一方面企業人員使用難度大,另一方面系統應用并不充分,沒有將存貨管理的詳細信息加以利用,并通過分析得出科學合理的財務統籌決策。
三、完善我國企業存貨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財務人員權責劃分以及存貨管理內部控制
作為企業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財務管理部門的作用極為重要,因此必須完善該部門的建設和人員職權劃分,對于存貨部分,實行專人專管,并建立對應的財務稽查制度[3]。在明確各個崗位的職全范圍的前提下,形成財務部門各個崗位之間互相制約、互相協調、互相監督的良性循環,杜絕尋租行為。
(二)制定合理的存貨規劃
首先,在采購中,要綜合考慮企業的經營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在做好前期市場調研后,確定最佳的采購量,減少由于多次訂貨帶來的額外成本。同時,在此后的補貨過程中,要權衡補貨成本和資金占用率的問題,盡力平衡兩者的關系。同時,在今后的出入庫過程中,也要及時更新市場價格變化,密切關注市場供求情況的變化,并在合理預測的基礎上,確定存貨數量,及時補貨或出清,由此減少庫存積壓和浪費,加快資金回籠。
(三)整合物流資源,推進供應鏈管理和大數據思維
傳統存貨管理理論只要求企業做好內部的優化管理,但是隨著整個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聯系的日益緊密,對于企業外部的資源利用也日益重要。例如,第三方物流的飛速發展帶來了采購和經銷過程中物流成本的急速下降,因此企業不必拘泥于自身內部的物流體系,反而可以通過非關鍵環節的外包降低企業成本,實現企業競爭力的飛躍,這就要求企業要整合供應鏈,實現供應鏈價值的最大化。同時,大數據的發展證明了信息的價值,企業只有及時獲取市場價值,并迅速反應,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粟畯茹.中小企業存貨管理研究[J].財會學習,2016(2).
[2]李九妮.淺談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運城市A公司為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S1).
[3]張曉東,宋美凈.中小企業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