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瑞琦
(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現代社會醫療服務水平也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的過度醫療問題,極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在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3條中已提到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但此條規定仍有很多不明確的地方,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過度醫療侵權責任。
【關鍵詞】過度醫療 侵權 構成要件
一、存在過度醫療行為
過度醫療侵權行為是在診治過程中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違法診療規范進行的具體活動。但是目前來說,診療規范在醫療界并沒有明確的概念,也沒有相關部門給出一個統一的具體內容。我國衛生部曾經把100多種常見疾病的診治方法和措施作為暫行的診療規范,并為過度診療的評定提供了判定標準,但是在評定過程中,如果用這個標準來判定所有的診療行為也是不切實際的。這是因為,患者的體質不同、醫療機構的發展水平不同、各個地區的診療條件不同,如果將這個標準生搬硬套的對所有醫療行為進行鑒定,評定的結果必然是毫無意義的。因此說,盡管診療規范的制定非常必要,也不能全國范圍內一概而論,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地區醫療條件、設備配置狀況以及醫療水平,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的診療規范作為評定過度醫療行為的標準。
過度醫療侵權行為是指醫生和護理人員在診療的過程中,采取的治療方案、治療手段對病患及親屬的人身權、財產權、生命權等方面造成的損失。由此看來,診治過程是界定的前提條件,也是醫護人員實施過度醫療傷害的載體,是實施故意傷害的評斷基礎。反過來說,如果故意傷害的行為發生在診療前或診療后,此時就不叫過度診療傷害,也不是本文討論的范圍。通常診療過程包括診斷病情階段、實施診療階段和后續治療階段。而在這三個過程中,如果要對某一個實施醫療行為判斷為是否侵權行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因為,醫護人員采取什么樣的診療方法、實施什么樣的診療方案、指定什么樣的醫療用藥都是自由選擇的范圍,沒有固定的參考答案。所以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就需要以上述所說的各地區指定的評定標準作為參考,同時讓醫療測評機構對是否超越疾病本身所必需診斷和治療進行綜合的測評,從而準確界定過度醫療行為。
二、損害事實
過度醫療侵權行為損害事實的具體表現為在超出合理必要的醫療診斷范圍中,醫護人員或醫療機構制定或實施的診斷方案、診斷方法、診斷措施對病患者及其近親屬所造成的精神、身體、或者金錢方面的損失。而且這種損害已經以“物”或“質”的形態表現出來。
這三個方面的損失具體說來就是:(1)精神損失也就是精神痛苦,即病人在過度治療過程中,由于醫務人員或醫療機構實施的侵害行為而承受了比正常疾病治療時更多的心理壓力,在醫學上也被稱為再次傷害。這種傷害不一定伴隨機體的痛苦表現出來,也可能獨立表現出來。(2)身體傷害主要表現為醫務人員或醫療機構用在實施超出必要范圍的診療手段對患者造成的身體上的損傷。(3)財產損失對于患者或家屬來說主要是指受到過度醫療傷害后產生了大量的額外治療、檢查和藥品費用。
三、因果關系
因果聯系是患者請求損害賠償的主要基礎同時也是確定責任賠付標準的主要依據。過度醫療侵權意味著民事侵權,還有一層因果關系,指的是超出一定范疇的醫療診斷手段和導致患者在人身、財產、精神方面的傷害。因果關系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應了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損失進行賠償,所以在責任認定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嚴謹地分析研究,了解其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也更是因為此行為往往具有隱蔽性,不易被人們察覺,所以應當注意醫方所應當承擔的義務。如果摒棄“義務”大談“因果關系”將毫無意義而言,其原因是在研究因果關系的時候要研究需承擔的義務。
由于損害行為是造成損害后果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們在分析因果關系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醫務人員在執行職務時應當要注意的行為。按照責任與義務并重的原則,由于過度醫療行為之外的其他原因使病人受到的傷害,自然與醫務人員無關。其次,我國侵權責任法對于侵權行為進行制約,但對于保障行為并沒有制約。所以,我們不能夠以醫生基于其職業道德就應當保障患者不受任何損害的職責為原由而認定醫生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樣顯然是有失公正的。
四、主觀過錯
基于法律的視角,主觀心態屬于刑法、民法規范的法律概念范疇之內,意味著基于正常情形之下、行為人對導致的傷害行為需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行為人的主觀心態。在診療的過程中,醫療過錯表現了醫務人員在實施某種醫療行為時在內心產生的可歸責心理狀態。醫療過錯根據導致傷害的不同程度分為兩種類型。醫療過失是指醫護人員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可能產生的風險和嚴重后果而忽略了這種后果,而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醫療故意是明知某種醫療行為一定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傷害后果而仍然行之。
由于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在過度醫療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是主觀故意的心態,因而致使患者直接遭受到了過多的經濟損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醫護人員或醫療機構對患者造成的經濟損失之外的額外損失,如精神損失人身侵害等,大多是過失的主觀心態。
參考文獻:
[1]尚國萍.論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認定與法律適用——以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3條為中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02).
[2]王安富.論過度醫療侵權責任及其法律救濟[J].河北法學,2012,(10).
[3]王安富.論過度醫療侵權行為及其法律規制[J].法學論壇,2012,(04).
[4]石悅.過度醫療侵權責任的構成、歸責及賠償[J].貴州社會科學,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