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
【摘要】茶業對于農業經濟以及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基于產業集群角度,對安徽省茶業發展進行探討。通過對茶業產業集群現狀分析,發現其主要存在茶葉深加工產業發展滯后、品牌經營能力不強、茶產業周邊服務及旅游資源潛力未開發的問題,最終提出發展茶葉深加工產業,拓展茶葉應用領域、整合名茶品牌資源,加強品牌建設、建設茶旅一體化以及創建電商平臺的建議。
【關鍵詞】安徽茶業 產業集群 建議
一、背景
(一)安徽茶產業基本情況
安徽省位于我國華東地區,地形豐富多樣,根據百度百科數據顯示,平原面積占安徽省面積的45%以上,丘陵區占全省總面積的55%;且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交替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濕潤,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從環境上來說就十分適宜茶葉的種植。同時安徽省茶葉發展歷史悠久,并不斷累積形成了徽茶文化,逐漸為眾人所周知,在目前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中,安徽的茶葉就約占有三成。安徽是全國重點產茶省,是名茶優茶的重點產區,其茶產業不僅具有區位優勢、生態優勢以及品質優勢,還擁有豐富的茶業科技教育資源,其中教育部重點茶葉實驗室就設在安徽。
從分布的城市來看,宣城、黃山、六安以及安慶為安徽茶葉的主要產出地;從品種來看,安徽茶葉種類豐富,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黃山毛峰、祁門紅茶。茶園面積在不斷擴大,茶葉產量也在不斷增加,給安徽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效益。觀察2011年至2016年的統計數據,安徽省茶葉產量大約從8.76萬噸增加到11.2萬噸,并在2015年產量達到最高,2016年產量比上年下降0.7%。對比全國其他產茶大省發展情況可知,安徽省茶業作為地方經濟的特色支柱產業,作為重要的傳統農業產業,茶業產業發展仍相對滯后,發揮并沒有那么明顯,還需要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二)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一詞最早由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提出,具體是指特定產業在特定區域中的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眾多企業,與其發展相關的機構組成的群體,是一種新型的區域組織形式。
而農業產業集群是對傳統農業的一種創新,是產業集群模式在農業生產組織模式上的創新,將農戶、相關企業以及市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產業集群的效應來推動農業經濟以及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安徽茶產業集群意義
從理論上來說,安徽茶業產業的集群對促進安徽省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將茶農、茶葉的中小企業以及市場集聚,使得從最初的原材料采摘到最終的產品形成以及在此過程中密切相關的服務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發揮好產業集聚的地域化集聚、專業化分工以及社會化協作等特征,以此能形成規模效應,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擴大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二、安徽茶業產業集群現狀
關于安徽茶業產業集群的現狀,大體上將從茶葉產業鏈上的生產、加工、銷售和貿易等環節來進行分析描述。
安徽省茶園面積約達167千公頃,并且現已建成一批規范化的無公害茶、綠色茶和有機茶生產示范基地。目前安徽省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已超過1000多家,并覆蓋多個地區,但生產規模不夠大,從整體上來說安徽茶葉加工仍然是以傳統加工的設備為主,整體加工水平參差不齊,生產效率較低。在銷售和貿易方面,茶葉出口也有較快增長,根據安徽省商務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安徽茶葉出口24279萬美元,增長7%,出口企業中也有較快增長的,我省的歙縣薇薇茶業出口6785萬美元,增長56.7%,但存在著茶葉出口量增加與需求量下降的矛盾。在技術研發方面,安徽的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以及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均有重要的科研成果,但缺乏統一規劃,目前資源利用率還比較低,沒有讓這些優質資源很好地施展作用。在營銷環節方面,安徽欠缺大的國家型批發市場,也缺少為眾人所知的品牌經銷商,短板很大,發展緩慢。
石璞在其《安徽茶產業競爭力分析》中提到過,“從整個世界的茶產業價值鏈來看,茶葉種植約占整個產業鏈的 12%,技術研發約占整個價值鏈的 17%,茶葉深加工占比約 26%,營銷占整個產業價值鏈的約 45%。”因此可以得知,營銷、深加工以及科技的投入在整個茶產業價值鏈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些關鍵性的環節對安徽茶產業集群形成明顯的集群效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從現狀來看,安徽茶業還是沒有形成明顯的產業集群,故安徽的茶產業鏈還有待合理開發。
三、安徽茶業產業集群存在問題
安徽茶業沒有形成明顯的產業集群,阻礙了安徽茶產業的發展,經過研究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茶葉深加工產業發展滯后
安徽茶產業在資源和品質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很適合進行茶葉的深加工。茶葉的深加工能大幅度提高茶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更能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如速溶茶、茶皂、茶絲巾等深加工的產品對新一代的消費者更具有吸引力。但與我國其他產茶大省相比,安徽省茶產品缺乏很好的深加工,附加值較低,發展較滯后,不利于安徽茶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二)品牌經營能力不強
徽茶品牌多,但是品牌經營能力比較弱,成為做大做強徽茶品牌的阻礙。當前全省就有幾十種名茶,幾百種品牌,而且安徽省各產茶區普遍存在著企業小而多的現象,因此也就有了相應的商標品牌眾多,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難以區分的問題,從而導致競爭力減弱。雖然在多年的市場培育中有一些地區性的骨干企業,但在規模和實力上仍然不能整合代表當地的品牌,故雖有名茶但無名牌,徽茶的品牌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
(三)茶產業周邊服務及旅游資源潛力未開發
安徽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并且有很多旅游景點鄰近于產茶區,綜合近年來省內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這是一個帶動茶業發展的良好時機。以安徽歙縣為例,其境內的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是中國徽文化之鄉;同時也是重點產茶區,黃色毛峰、黃山銀鉤、歙縣花茶等均產于此地,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這是延長產業鏈,促進當地茶產業發展的大好機會。但是了解得知茶產業的周邊服務、配套建設尚顯不足,茶產業與旅游業沒有進行深度融合,缺乏良性循環的茶旅互動,茶區轉變為景區仍亟待完善。
四、安徽茶業產業集群發展建議
通過以上的內容分析,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來發展安徽茶產業集群,形成產業規模效應。
(一)發展茶葉深加工產業,拓展茶葉應用領域
對茶葉進行深加工與綜合利用是有效解決途徑,對中低檔茶的尋求出路、茶葉應用領域的拓展以及產業鏈的延伸有重大意義。茶葉不僅僅是單一的飲茶形式,結合創新思路,我們更應該把它融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茶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加大科技的投入,高效利用茶葉資源,并與工業化相結合,不斷進行精深加工,生產出迎合消費者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茶產品,逐漸形成真正的茶業產業。必須依照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促使茶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茶業生產方式,更加注重面向大眾,迎合消費者需求,從而增強茶葉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促進茶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整合名茶品牌資源,加強品牌建設
提高我省茶葉市場競爭能力還需要加強品牌戰略的實施,提升其品牌影響力。要積極踴躍地創建、整合、宣傳以及維護好品牌,以此塑造良好的形象。在維護好產品經營的基礎上,要進行整體策劃,打造出徽茶的強勢品牌,可以依托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門紅茶等知名產品,適當地整合全省茶葉品牌資源,對內把關好質量,對外塑造好形象;在產品營銷方面,可以適度鼓勵茶葉企業開展相關的宣傳活動,例如可以由安徽省政府或有關部門進行引導、鼓勵企業進行參與,在徽茶的主銷區每年開展幾次大型的宣傳推介活動,甚至參加外省或全國的相關活動,借助媒體的表達,加強品牌建設,擴大對外影響力。除此之外文化是發展的基石,在對茶產品打造品牌過程的同時還需要對茶文化進行營銷,比如通過普及茶文化知識,對茶葉保健作用的廣泛宣傳,引導消費者對茶有更深度的了解。
(三)建設茶旅一體化
將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建設茶旅一體化。應當抓住現省內旅游行業發展的機會,在坐落或鄰近于產茶區的省風景區,積極培育新生態,努力打造茶文化的氛圍,讓旅客有所了解,發展茶旅游。可以尋求有關政府的重視或政策的支持,加大資金的投入,建設并完善茶園生態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像酒店等周邊配套服務建設,讓旅客方便前來參觀,逐漸打造出特色生態的茶葉旅游產業。
(四)創建電商平臺
近年來互聯網發展帶動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在這種大背景下,傳統的茶業將面臨更多的風險和挑戰,但總體趨勢是有利于整個產業發展的。安徽茶業需要進軍電子商務領域,順應時代潮流,在網絡化消費模式日益流行的趨勢下,利用B2B、B2C等模式去尋求市場突破,將茶業的發展與電子商務的運作結合起來,可以建立專業的團隊,有專門的網上銷售門店,拓展其市場營銷,延伸其產業鏈,通過線上線下的共同發展,不斷形成茶業相關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以此促進安徽省茶業產業的發展。
把握趨勢,實事求是,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加強其產業集群,安徽省茶產業發展會逐步形成良好態勢,充分發揮其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士卿,田相輝.農業產業集群的現狀探析與對策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0,(23).
[2]許乃新,顧家雯.做大做強徽茶產業——安徽茶產業發展調研報告[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04).
[3]石璞.安徽茶產業競爭力分析[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2.
[4]楊澤軍. 對安徽茶產業發展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5,(08).
[5]顧公新,陳文友.提高質量,擴大出口,促進安徽茶產業發展[J].茶葉通報,2005,27(1).
本論文屬于“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610378612,指導老師:吳曉黎。
作者簡介:焦揚(1996——)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4級本科生,國際商務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