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摘要】許多例子都證實,教育對經濟的發展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為了促進山東省經濟的長遠發展,發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根據近幾年山東省國民生產總值和教育資本實際投入量,分析區域經濟的增長與教育投入之間的依存關系,為進一步研究山東省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促進山東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且深遠意義。
【關鍵詞】教育投入 經濟增長 山東省
一、教育投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理論闡釋
教育在經濟增長發展中的影響的研究源于柏拉圖。后來,亞當?斯密也仍相信教育對經濟提高有高度價值。在20世紀,知名經濟學家馬歇爾也曾強調全部的資本中最有價值的就是人力資本。
索洛提出了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可間接的被視作教育(即知識或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957年,西奧多?舒爾茨發明了教育投資增長收益率估算法,以此方法為基礎計算出了教育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率,此貢獻率約為33%。丹尼森(Denison)也利用教育量簡化系數法,得到1929~1985年教育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為35.3%的結論。為了將人力資本作為單獨納入到經濟增長模型,盧卡斯開創性的建立了人力資本外部性內生模型。
二、山東省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一)山東省教育投入狀況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教育投入發展迅速。全國教育投入從2000年的1624.13億元到2012年的21242.10億元,增長13倍。其中山東省的教育投入從2000年的118.10億元到2012年的1311.80億元,增長11倍。廣東省的教育投入增長更快,教育投入從2000年的144.75億元到2012年的1501.22億元,增長了10.37倍。
分析發現,山東省教育投入有顯著的增長,但相對全國增長是緩慢的。相對于廣東省,發現其比廣東省增長緩慢,其教育投入總是低于廣東省,并且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出入日益拉大。
并且,教育投入的投資效應存在時滯,需一定時間才能表現出它的積極作用。是以,在以政府當局的財政投入為重心的原則下,創建多方面籌集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以滿足發展教育事業經費的需要,真正發揮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山東省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依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山東省GDP占全國GDP的比例從2000年的8.508%,在2001年略有提高,變為8.507%。然后逐年大幅度的上升,到2004年為9.42%,稍微有所下降,之后一直緩慢的上升。表明山東省的經濟發展相對于其他大部分的省市區是緩慢、落后的,雖然不屬于發展落后的地區,但其經濟的增長并不是很快。
山東省在教育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中超過了廣東等發達省區,政府也加大了對山東省的教育投入。然而,山東省的經濟狀況在近幾年中并沒有得到快速發展,這表明加大教育投入沒有達到與之相匹配的經濟增長效果。
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思考,從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育投資收益是持久而漫長的,我們必須堅信教育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我省政府一定要堅持不懈的加大教育投入。其次,經濟發展亦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和提升的根本物質保障。一個貧窮的地區一定要將經濟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才能為教育激勵經濟發展創造適宜的前提,最終才能實現經濟教育的協調發展。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制定積極的政策
對于山東省的貧困縣增加的教育費用,應該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擔;針對山東省欠發達的區域則由中央和省級政府共同承擔責任,但以中央政府為主;對于山東省經濟發展中等地區,執行以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合作來作為教育投入的重心,建立中央和省級財政協同分擔的投入機制;而對于發達地區,則實行以山東省省政府承擔為主的教育經費投入體制,而中央只適當予以資助。除了政府財政投入這個主渠道外,還要充分的利用各種手段、方式,比如從社會、民間及海外吸引投資來增加教育投入。
(二)提高政府的教育投入
山東省首先應該努力調整各級財政的財政支出結構,增加了教職工工資支出。其次,積極推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讓偏遠鄉鎮的兒童能夠有學上、有書讀。最后,實行“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降低全省中小學危房比率,讓偏遠山區的孩子能夠安心讀書、安心學習。
(三)優化山東省教育投資的內部比例
政府應該繼續拓寬教育投資渠道,加快創新教育投資體系,促進各學校之間公平競爭。對于教育基本建設和科研資金,我們一定要增加二者的投入比例,讓教育經費中的個別部分能夠得到發展,并增加公用部分的百分比。鼓勵個人教育投資支出,對高等教育支出可以實行相應的鼓勵政策。同時,政府應該調整山東省教育投入在各級教育投入中的分配比例,近期乃至以后逐漸加大中等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投資的力度。
(四)合理分配教育資源
首先,要建立一個穩定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同時在資金投入上,加大向極度貧困地區的傾斜,增加貧困地區人民的受教育機會,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其次,要確定地方政府對于農村的義務教育資金的投資需分擔比例,縣級政府按照自身經濟發展水平規定其應承擔的部分。最后,合理利用示范院校的引領、輻射功能。想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政府要做的是努力落實前述政策,努力達成山東省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琳,李謙,付勇智.云南省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關系分析[J].當代經濟,2009,(7).
[2]未良麗,黃萍.安徽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08,(9).
[3]西奧多·舒爾茨.教育和經濟增長[M].中國人民出版社,1961.
[4]袁倫渠,涂其松.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0,(3).
作者簡介:代正麗,(1991-),女,山東濰坊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