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財經大學)
【摘要】大學生群體是“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浪潮中的活躍力量。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臺了很多針對大學生的創業扶持政策,通過梳理,主要政府補貼、稅收優惠、信貸融資、場地支持等直接扶持方式和賽事激勵、團隊指導、平臺服務等間接扶持方式。結合大學生創業者的實際需求,發揮共青團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形成整合政、企、校多方資源的“青青幫扶”模式,即共青團組織通過青年企業家的資源優勢來支持青年大學生創業的幫扶模式,創新共青團組織幫扶大學生創業的模式,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 創業扶持政策 青青幫扶
全球化、“互聯網+”的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積極出臺了包括融資、登記、稅收優惠、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激發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鼓勵扶植了大量的青年學生投身創新創業的時代熱潮。但由于各項創業政策面向人群、要求條件、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都不盡相同,創業者對一系列創業政策的運用效率不高。共青團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各級團組織與大學生緊密聯系,通過各種方式、渠道幫助和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為了更好地發揮共青團組織的優勢,通過開展大量的政策梳理和實地調研、深入訪談、座談交流等方式,梳理了扶持政策,分析了創業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并結合實際,并提出構建政、企、校多方資源的“青青幫扶”模式,即共青團組織通過青年企業家的資源優勢來支持青年大學生創業的幫扶模式,創新共青團組織幫扶大學生創業的模式,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
一、現有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有關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可以主要概括為直接扶持和間接扶持兩大類方式。
(一)直接扶持
一是政府補貼,政府通過補貼和比賽獎金等方式減輕創業者資金負擔,這不同于稅收優惠等“節流式”融資優惠政策,而是將資金直接注入創業者手中。二是稅收優惠,政府通過稅收減免等優惠方式降低企業負擔。三是信貸優惠,政府通過財政貼息、小額貸款補助、小額擔保貸款申請,為創業者信貸融資提供優惠。四是融資基金,政府創立或扶持融資基金發展,提供風險補償、擔保與補助,幫助創業者緩解融資難題。五是場地設施,各級地方政府、高校和其他社會組織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立大學生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為大學生免費提供一至兩年的場地。
(二)間接扶持
除去直接性的扶持政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社會組織還以舉辦創業比賽、提供創業指導、搭建創業平臺等形式,以更細致、更人性化的方式,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更全面的幫助。
一是賽事激勵。教育、科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及社會組織、高校等,通過舉辦創新創業類競賽的方式激發大學生創業積極性。參賽的優秀項目和團隊將有機會獲得榮譽證書、獎品和獎金,更有幸運者可以受到風險投資人的支持。
二是指導團隊扶持。為解決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實踐鍛煉和專業知識等問題,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和青年創業園區等通過邀請成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專業人士等建立青年創業導師團隊,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項目輔導等指導支持。
三是平臺服務。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各高校根據不同的產業和學科優勢合理分布,加大創業平臺建設力度。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和青年創業園區等提供政策扶持和創業服務,為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提供平臺和場地支持與服務。
總體來說,通過各類扶持政策和舉措,不斷激發大學生積極創新創業的熱情,但由于扶持措施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銜接,阻礙了很多大學生將創新創業的想法付諸實踐;扶持措施缺乏持續性、跟蹤性,影響了很多已經付諸實踐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半途而廢,導致創業成功率較低。
二、大學生創業需求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對創業的看法、現狀和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先后到部分青年創業園和高校眾創空間等實地調查走訪,深入了解大學生創業的基本情況和創業園區的幫扶成效。
問卷調查顯示,540位參與調查者中,僅有9人反對大學生創業,絕大部分人對大學生創業給予積極評價。雖然六成以上被調查者有創業意愿,但創業實踐率低(5.84%)、成功率更低(2.64%)。在企業初創的每個階段,大學生創業者所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我們根據創業時期總結出大學生創業各個階段的主要需求。
(一)萌芽期
對于有創業想法卻不付諸實踐的292位被調查者來說,除去缺乏資金以外,有創業構想卻不知道怎樣實施、沒有好的項目、難以找到好的合伙人是阻礙他們邁出創業第一步的關鍵。雖然目前很多高校設置了創業實訓課程,但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對學校的相關創業扶持政策和舉措“不清楚”。在創業扶持政策的具體推進中,學校存在宣傳力度不夠、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隨著各高校創業實訓課程的不斷發展,促進很多大學生有了創業的想法,并通過課程和實踐找到了創業伙伴。但伴隨課程結束,絕大部分創業項目短期內即終止。因此,各高校應通過不斷完善創業教育體系,滿足大學生將創業想法付諸實踐的需求,積極鼓勵更多大學生實現創業。
(二)初創期
有過創業經歷的受訪者表示,創業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難主要包括資金短缺、管理落后、場地缺乏等三方面。
1.資金方面。受訪者中普遍反饋在創業初期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而在資金籌措方式中,大部分創業者選擇了拿出個人或家庭積蓄、家人支持或向親朋好友籌措等自籌方式;有不少人希望通過申請大學生創業貸款等方式補充資金,但囿于貸款申請流程長、材料繁多、手續復雜等原因而放棄。
2.管理方面。項目框架已具備,缺乏創業基礎培訓、有效的市場調研、完善的項目評估和項目、團隊管理等前期準備,是導致眾多創業項目后續無法推進,甚至孵化失敗的重要原因,也正是阻礙在校大學生不敢實踐、不知如何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
3.場地方面。目前在場地方面主要的扶持方式是建立眾創空間、創業園等孵化基地,也是近年來較為有效的扶持方式,較好地解決了大學生創業場地需求問題。對于處于初創期的大學生創業者來說,通過向孵化基地提交創業項目等有關申請材料,獲得批準后即可入駐相關孵化基地,開啟項目初創期。目前,高校眾創空間等創業孵化基地申請門檻較低,申請成功率較高。
(三)成長期
大學生創業項目在經歷一定時期的試運營后,規模從幾人擴大到十幾人,積累了一定的客源或占領了小范圍的市場,略有收獲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多難題,對資金、場地、管理和服務有了更多的需求。此時若缺乏專業指導和跟進糾錯,很容易陷入困境。這就需要眾創空間、創業園區等孵化基地為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或企業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
三、構建“青青幫扶”的創業幫扶模式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提出依托共青團組織的資源和號召力,通過構建“青青幫扶”的創業幫扶模式,即共青團組織通過青年企業家的資源優勢來支持青年大學生創業的幫扶模式,形成整合政、企、校多方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共青團組織為媒介,一方面充分調動青年企業家、青年成功創業者、青年投資人的資源,另一方面通過高校匯聚大學生創業者信息,形成創業信息資源平臺。對處在不同創業階段的大學生創業者遇到的關鍵性問題,給予有針對性的幫扶。
(一)建立項目檢索庫,搭建溝通平臺
省級共青團組織牽頭利用互聯網建立起實時更新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庫,把各類創業項目按照行業類型橫向分類,再按照項目實施進度進行縱向分類,管理在一個數據系統內,設置關鍵詞搜索,加強大學生創業者之間的交流和大學生創業者與青年企業家、青年投資人之間的資源對接。
(二)建立政策數據庫,方便政策查詢
大學生創業者在早期普遍對扶持政策缺乏了解,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各級各部門都有相應的政策,而缺少一個將各類政策有效整合的平臺。“青青幫扶”通過建立政策數據庫,對政策按地區、行業、扶持方式等類別進行梳理,并提供關鍵詞檢索功能,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及時了解相關政策。
(三)密切“青青”交流,提升管理水平
共青團組織根據線上數據庫項目發展情況、創業者訴求,不定期邀請青年企業家或投資人等開展創業培訓,分享創業經驗,提升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能力。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創業項目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形成集群效應,共同開發新產品、開辟新市場。邀請青年企業家、投資人對大學生創業項目進行評估,及時指出項目潛在隱患,提供項目問題的解決方案,給出防范風險的有效辦法,提升創業項目管理水平。如,天津青年創業園設有青創科融、人力資源服務項目,免費為創業者做財務咨詢、財務代理、人事招聘等專業咨詢代理服務,園區媒體支持中心、官方網站和微信平臺都可以為入駐企業做品牌推廣,節省時間和成本。
(四)以“青青幫扶”為媒介,搭建融資平臺
通過“青青幫扶”平臺,形成集聚效應,發揮青年投資人、青年企業家的資源優勢,特別是資金優勢。青年投資人在前期對平臺中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可以根據項目的實際需要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同時,通過共青團組織和有關政府部門的政策梳理,可以更好地發揮各類提供創業貸款、創業融資服務等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作用,緩解大學生創業資金壓力。
(五)完善校內孵化模式,激活高校資源
共青團組織可利用與各高校的密切關系,幫助、引導和支持高校眾創空間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大學生創業者們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充分發揮高校在場地和師資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同時,搭建孵化空間交流平臺,舉辦孵化空間線上經驗分享和線下交流活動,提升孵化空間的幫扶水平。如,天津青年創業園為降低創業者費用,實施“小戶型、低租金”策略,園區內房租均價相較天津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區縣價格低約40%,并向畢業五年內的創業者提供房屋補貼。免費向創業者提供多媒體會議室和小劇場,用來供創業者做項目交流、開項目會議、路演展示。
(六)構建幫扶三角,建立長效機制
通過“青青幫扶”模式,以共青團組織為媒介,在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青年企業家與青年投資人和高校之間建立起“穩固三角”聯系,在高校內設立面積更廣、種類更多樣的“眾創空間”;邀請專家、創業成功的青年企業家“手把手”“面對面”的傳授創業經驗,持續跟進。強強聯合,更便于實現“一站式服務”。
依托共青團組織,一方面充分調動青年企業家、青年投資人和創業成功者等社會資源和資金優勢,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高校密切聯系大學生創業者的天然優勢,搭建“青青幫扶”平臺,在萌芽期項目評選、團隊組建,初創期的資金、管理、場地,和成長期的持續發展等方面建立起長效幫扶機制,整合多方資源,真正使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發揮更大作用,助力成就更多大學生的創業夢!
參考文獻:
[1]鄧淇中,周志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問題與對策[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1).
[2]李俊,武長虹,鄭曉杰等.杭州市大學生創業教育與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1).
[3]樊鵬,李忠云,胡瑞.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現狀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4(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省部級)《進一步完善創業融資機制與優惠政策研究》(項目號為2014ZD10)的子課題創業優惠政策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組成員包括黃娜、錢泓江、朱彤、張曉旭、張婕等,子課題主要參與人為錢泓江、張翰偉、劉天天、張偉捷、蔡奇宏、唐啟睿、李尚真等,成果執筆人為錢泓江、劉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