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在炎熱的夏天,沒有什么比口干舌煤的時候暢飲一瓶冰涼的可樂更舒服的事情了。可樂不同于一般的汽水,它獨特的口味使人欲罷不能。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可樂這種飲料依然風靡全球,經久不衰,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可樂這種與眾不同的口味是從何而來的呢?其實,雖然經過復雜的處理和加工工序后,我們不可能知道可樂的具體配方,但在最初,可樂主要的味道實際上是源于一種植物——可樂果。
可樂果是一種原產于西非熱帶雨林中的梧桐科常綠喬木——可樂樹的果實。可樂樹高大繁茂,高度可達20米。橢圓形的葉片比巴掌還打,枝干旁常可見數朵小花形成的圓錐形花序。
可樂樹的花有雄花和雌花之分,花萼綻開時像海星一樣,花瓣乳白色,邊緣褐色,中央有紫紅色線條,非常美麗。果實的果皮為青綠色,每顆果實里有2-9顆白色的種子,這就是最初用來制作可樂的秘密武器——可樂果。
可樂果在西非地區已有成百上千年的種植歷史。據歷史學家保羅·拉夫卓伊考證說,起初西非人把可樂果樹種在墓地,存其開花的時候用于祭祀儀式。在當時,可樂果樹的運輸是個大難題,但商人們不惜帶著它們穿越森林、平原,長途跋涉地將它們帶到目的地。可見,
人們在那個時候就意識到,可樂果的價值非同一般。
16世紀初葡萄牙商船抵達塞拉利昂以后,歐洲人便知道了可樂樹這種植物的存在。1620年,當英國探險家理查德·約布森沿岡比亞河溯河而上進入非洲探險時,他第一次看到了可樂果。他如此描述可樂果:“我們來到岡比亞河的源頭,當地人給我們帶來了可樂果。開始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可樂果的真實價值,也沒想過去買,但是實際上,區區10個可樂果就足夠給國王送禮了。”后來,約布森買了6個可樂果,準備把它們帶回英國。但是還沒等到回國,這些可樂果有的枯萎打蔫,有的被蟲子吃掉了。
后來,歐洲人很快意識到了可樂果的商機。19世紀末,運往歐洲和美國的可樂果已達到了成噸的規模,不過,那時多數可樂果是被用來制造補品。在同一個時代,美國一名藥劑師約翰·彭伯頓發現可樂果提取物加入糖漿等調味品后味道特別好,于是第一杯可樂飲料——可口可樂就這樣誕生了!
可樂果內含大量提神物質,比如咖啡因、可可堿,這些物質少量食用能夠提神,讓人興奮,但是過量食用對人體是有害的。雖然時至今日,可口可樂的配方仍然是嚴格保密的,但是為了人們的健康,現在的可樂已改用味道相似的食用香精來取代可樂果提取液。我們也許永遠無法親口品嘗到含有可樂果提取液的可樂是什么滋味,不過可樂果的傳奇故事卻會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