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回顧中國廚房從1.0、2.0、3.0是怎么走過的,使用火將容器內的食材烹飪的簡單過程,可以稱作廚房1.0的雛形,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廚具開始延伸出各種不同的造型、功能、材料,烹飪開始多樣化,同時形成了獨立廚房,可以稱之為廚房2.0的典型特征。
廚房在一步步進化,通過電器化的逐漸成熟,熱源、動力源、控制系統不斷演變,油煙機、除濕機、電烤箱、洗碗機、微波爐等等一大批廚電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電氣化給家庭廚房帶來的變化是空前的,它至少有3個跨時代的變革。第一,改變了只有一種明火加熱的歷史,產生了多種無火產熱和傳熱的方式;第二,它提供了除熱源以外的動力源,油煙機、廚師機都與加熱無關但又實實在在的成為廚房用具;第三,現代意義的控制技術在廚房得以應用。
中國廚房4.0其核心是智能,可以定義為打造符合中國家庭廚房生活需求的智能廚房。目標很明確但實施卻顯艱難,智能僅代表家電進化的方向,真正落地實施不僅需要從家電本身入手加以改進,更要從用戶剛需著手,真正形成以人為中心重構廚房烹飪的新體驗。
智能升級不能僅片面依靠加入互聯網元素來達到目標,當滿足了舒適性、便利性、安全營養性的目標才能稱之為智能的核心發展方向。
所以,為了達到智能化的目的,智能廚房首先要滿足生態化需求。從應用的智能終端到操控端,安全可靠的數據平臺、廚房食蔬的供給、消費者飲食偏好分析、快速新鮮的物流運輸等等,將優勢資源集合到一起,完成全過程無人化工作,才能真正滿足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目前我國智能化進程還僅處于第一階段,距離成熟期還為時尚早。
中國特色和自主創新
中國飲食結構和飲食偏好在全球可謂獨樹一幟,而中式家電卻與國外產品別無二致。以大米為例,日式稻米經歷千年耕耘與栽培,在種植方法、口感、硬度、味道與中國具有較大差異,同時日本也經常食用冷餐的習慣,促使日式電飯煲在烹飪方式上與國產電飯煲有一定的差異。廚電行業也應該按照本土化飲食習慣為切入點,不能盲目單純跟風HI、內膽等技術,通過滿足實用性、個性化的需求加以改進才能在智能化改革過程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