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娜 許鑫
七級鎮位于山東省陽谷縣東北部,處于陽谷、東阿、東昌府三縣(區)交界處,同阿城、張秋并稱陽谷“運河三鎮”。因域內航運渡口有七級臺階,故稱七級鎮。明清時期,七級鎮借運河之利而興旺繁盛,成為運河沿岸有名的商貿重鎮。七級鎮是糧碼頭(主要是谷子),阿城是鹽碼頭,周店是修船的碼頭,故當時民間俗語又有“金七級,銀阿城,鐵打的周店”之說。
冠蓋風云集
昔日古渡重現天日
七級鎮因運河而興,七級古渡在明代即被列為“陽谷八景”之一。根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所載:“七級曾名毛鎮,北魏時(386年~557年)因有古渡稱七級渡,為航運碼頭。”自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6)開挖會通河起,在此建閘,設官管理,并有兵營駐守,明清相沿。當時陽谷、東阿、莘縣均于此設官倉轉漕,貨運繁忙,來往舟船頗多。
七級鎮地處交通要道,北通京津,南接蘇杭,古運河之上篷帆如云,兩岸店鋪林立,一片繁華景象。清康熙十二年編《陽谷縣志》,記有明代詩人吳鍇的《七級古渡》詩,詩云:“古渡憐七級,東南貢道同。漁歌消白日,雁陣入蒼穹。冠蓋風云集,樓船日夜通。盈盈但一水,卻有濟川功。”
七級碼頭坐落于運河東岸。據考古調查發現,該碼頭系乾隆十年(1745)由民間集資重修而成。清末以來,運河缺少監管,碼頭被建房的居民填埋。2011年,對七級碼頭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使這座埋藏地下數百年的古碼頭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七級碼頭是運河山東段迄今發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碼頭,成功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蒹葭湛露一泓水
文人墨客多吟詠
七級鎮為運河重鎮,明清之際,南方士子進京趕考、官吏進京述職,此為必經之地,文人名士常駐足流連并吟詠詩詞佳作,留下了許多優秀詩篇。
明萬歷年間,大戲劇家湯顯祖由江西赴京趕考在七級鎮停留,后中進士后赴任南京禮部時也曾在七級鎮停留,他雖然只停留了短短幾天,卻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了《陽谷主人飲》《雀兒行·在七級作》 《陽谷助田主人祈雨》等幾首長詩。在這些詩中,他寫了七級鎮優美的田園景致,寫了與旅店主人相見恨晚的暢飲,寫了適逢大旱幫忙祈雨的情節,寫了與孩童“交涉”將麻雀放生的對話……雖然都是些瑣碎的日常小事,卻極富生活情趣,讓人看到了他幽默風趣、恬適淡雅的生活情韻。
清道光九年(1829)6月,著名學者、大書法家包世臣由館陶登舟沿衛溯汶入閘河(會通河以多閘調節水量和水位,故名閘河)南返,在《閘河日記》中記載了他途經陽谷運河三鎮的所見所聞,描述了當時七級古渡的繁榮景象:“……十二里抵七級閘。閘入陽谷境,夾岸俱有市,陽谷、莘縣、東阿三縣兌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風略定,連日皆逆風溯流,昨日尤旺,纖挽之勞,幾如上峽。十八里至阿城下閘。”
十二里抵七級閘
空留閘門惹人思
作為京杭大運河會通河上的重要節點之一,七級鎮還留存有七級上、下閘等水工設施遺跡。
七級上閘位于七級鎮運河段之上,始建于元貞二年(1296), 是縣境內6座閘之一,因在七級鎮運河上游,所以叫上閘,它定時起閉,用來節制水流。古閘為當年運河上重要水利設施,其設計堅固合理,施工精細,是研究運河漕運歷史及運河古鎮形成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七級下閘位于七級鎮中心古運河之上,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1958年重修時改建為現今的兩孔橋,寬16米,深5米,雁翅長7.5米。橋體采用了大量明清古碑壘砌,橋兩側翼翅仍是元閘遺物,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京杭運河穿境而過,交通的便捷促進了商貿的繁榮,使七級鎮成為重要的農副產品貿易中心。當時的古鎮格局已頗具規模,建有六門四關和六縱八橫十四巷,勢如棋盤,鋪面相連,生意頗盛。晉商、徽商、浙商都紛紛來此經商,以致“官舫運艘商旅之舶,日夜聯絡不絕”。經過數次不同程度的破壞,六門四關已經損毀,但遺址仍然存在。古街保存較為完整,是陽谷運河三鎮古街現存最為完好的,具有歷史價值,并于2004年列入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街有1100米。歷史的煙云早已散去,穿行在古街區,仿佛能夠觸摸到那悠久的運河情,透過時光,一點點氤氳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