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學軍
“掄鐵花”技藝從清朝開始,是一項有著上百年歷史的民俗絕技。與“打鐵花”的“打”不同的是,“掄鐵花”是將表演用的“藥包”裝在特制的鐵籠里并點燃,再通過人力或機械轉動鐵籠,靠慣性將鐵水甩出鐵籠,達到一種流星如瀑的視覺效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2017年2月11日元宵節當晚,在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大夫觀村外,美麗的太公湖邊,駱林峰和他帶領的“流星鐵花”藝人們正在“掄鐵花”,他們用精彩的表演給人們送去祝福與問候。
大夫觀村的“掄鐵花”原名叫“大夫掄花”,因其絢爛奪目,如耀眼流星般多彩,便有了“流星鐵花”的叫法。因鐵花與鐵梨花諧音,所以寄托著農民對農業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2010年“大夫掄花”被列入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駱林峰是大夫觀村“流星鐵花隊”的負責人,50多歲的他玩鐵花已經30多年了。他從小就喜歡看“掄鐵花”,后來干脆組織了一支隊伍來專門從事“掄鐵花”表演。由于“掄鐵花”極富觀賞性、藝術性,已經引起很多文化公司的關注,目前正在與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合作,被邀請到北京進行表演,每天一場,每場500個席位,場場爆滿。
為讓我們明白“掄鐵花”的工作原理,駱林峰向我們介紹了燃放示意圖。燃放共分五輪,每一輪都有一個名字,分別叫“火雨打傘”“孔雀開屏”“龍飛鳳舞”“雙龍戲珠”和“五谷豐登”。一個“藥包”燃盡便稱為一輪,每輪大約10分鐘,加上煙花燃放的時間,持續時間約1個小時。
“掄鐵花”的核心技術在于“藥包”的準備,主要材料是木炭和鐵屑,將其裝入用鐵絲編制的鐵籠里,澆上油,就成了“掄鐵花”用的“藥包”。等到表演時,“藥包”被點燃,鐵籠里的溫度能達到1000攝氏度以上。等到鐵屑熔化時,表演者開始轉動旋轉裝置,鐵水隨即從鐵籠的縫隙中被甩出。駝林峰根據多年經驗,不斷調試木炭和鐵屑的比例,使鐵屑燃燒更充分,甩出的鐵水更流暢,持續時間更長久。
為避免被鐵水燙傷,表演者的外套要全部用水打濕,同時要佩戴安全頭盔。駱林峰向我們展示他的頭套,上面的小洞是去年表演時留下的。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夫掄花”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認為自己的肩上有重擔,要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現在我兒子還小,等他高中畢業了我就開始教他。只要大家喜歡這門技藝,它就不會失傳,這是我們堅持到各地表演的最大動力。”
元宵節當天,“掄鐵花”表演隊在隊長駝林峰的帶領下,一大早就忙活著平整場地,然后在場地上豎起五個高高的鐵架子。其中轉輪水平的三個,旋轉裝置靠電機驅動;轉輪豎直的兩個,旋轉裝置靠人力驅動。
晚上七點,一切準備就緒,首先燃放煙花,預示表演的開始。隨著駱林峰一聲令下,“藥包”被點燃,鐵籠里的火越燒越旺,隊員們在金屬支架兩側搖起搖臂,隨著他們的動作越來越快,鐵架頂端的旋轉裝置越轉越快,滾燙的鐵水被甩出鐵籠,如流星一般。廣場上火花四濺,水平轉動的鐵架頂端變成了由無數“流星”組成的“傘”,“傘”的直徑能達到五六十米,而垂直轉動的鐵架則如孔雀開屏一般,甚是絢麗。隨著轉桿的加速,高溫鐵汁猶如天女散花,在觀眾的歡呼聲中綻放,流星如瀑,氣勢恢宏,形成五彩斑斕的火花,瞬間把廣場映得如同白晝,現場觀眾深深陶醉于一幅幅火樹銀花的美景中。
只要有夢想與追求,我們的優秀民間藝術之花就可以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