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云
選擇自行車作為個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在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特別盛行。50年代的人跟80后、90后年輕人“憶苦思甜”的一大內容就是:我們年輕的時候,有輛自行車上下班可是很奢侈的啊。
曾幾何時,自行車慢慢地淡出了出行的交通行列。因為騎自行車上班要走街串巷繞道行,好多主干道是禁行自行車的;因為家里面積小,住人都緊張,放輛自行車就更難了;還因為自行車不論停在哪里,都難逃被盜厄運……騎車出行,這樁樁件件的麻煩事兒,讓人很無奈。
2016年4月22日“地球日”這一天,幾個年輕人將一批橙色的單車放在上海的馬路上,心懷忐忑又激動地盯著那幾輛單車。當一位大學女教師停下來掃碼下載APP并使用了這種叫“摩拜”的橙色單車后,這些年輕人的心綻放了。這一天,是個值得被自行車行業記住的日子。“共享單車”之花在2016這一年的春天發芽,秋天盛開。
共享單車在給人們出行帶來低碳環保新選擇的同時,也帶來了無法回避的問題:無序投放占用公共資源、管理缺失破壞社會環境、安全隱患缺少未雨綢繆……今年2月,各地兩會召開之際,代表們熱議共享單車給城市帶來的沖擊時感慨道:“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于是乎,盡快出臺共享單車管理辦法、設置營運準入機制、完善慢行交通系統、減少資本無序競爭給城市管理帶來沖擊的呼聲此起彼伏。
共享單車,給我們的行業帶來了什么?2月22日,中國自行車協會在上海召開全國重點企業座談會,會上重點企業代表就共享單車的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運營服務、政企合作、行業責任等話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本期對此做了詳細的報道。
共享單車,最該“共享”的是什么?
就騎行者而言,最該“共享”的是文明自律。“共享”本身就是—種自律性理念,它根植于良好的法治環境之中,要求政府部門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共享型經濟模式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更要求參與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法律素養,通過自律實現“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就運營商而言,最該“共享”的是社會責任。平臺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應該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自覺地向有資質的制造企業定制符合國家安全質量標準的自行車;通過區域內共享單車使用情況的大數據分析,為社區公共交通資源配置和管理提供依據;打造用戶行為精細化管理的樣板城區。
就我們行業而言,最該“共享”的是自行車文化。共享單車,雖是自行車使用領域中的一個分支,但這些或橙或黃、或綠或藍的共享單車,以其隨時隨地、隨取隨停的便捷性和極其低廉的租賃費用,讓自行車回歸城市,而這種“回歸”,是當代人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也印證了馬中超理事長在3年前就提出“提高自行車人口比例”的戰略思想。
用自行車去涌動全中國、全世界各城市大街小巷的出行潮流,這不正是我們自行車人的愿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