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姜波,齊魯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對于山東工業遺產的調研,正是在他的組織與主持下逐步推開。對于他和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建筑文化研究中心而言,這是作為學者的義務,作為研究者的責任。同時,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工業遺產保護的學者之一,在大量的國際國內交流中不斷汲取經驗的同時,他也越來越意識到保護工業遺產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這樣的團隊組建和田野調研,對于他和他的同事們來說,都是在這一新領域的一次新嘗試,而結果是讓人驚喜的。在山東這樣一個擁有豐富工業遺產的土地上,姜波希望這個團隊的每個參與者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讓山東建筑大學在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和研究領域走到全國高校的前列,做出特色,做出影響,更希望他們的每一項調研成果都能為山東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所用。
《山東畫報》:山東建筑大學對工業遺產的關注由來已久,之前都做過怎樣的工作?作為一個團隊正式開啟對山東省工業遺產的調研源于怎樣的時機?
姜波:始自上世紀90年代,我們對山東近代建筑研究的同時,即開始關注近代建筑中的工業遺產。2002年,我完成了關于坊子煤礦的調研,兩年后,指導學生完成了關于淄博煤礦的調研。在 2004年中國近代建筑史研討會上發表了《山東坊子近代德式建筑的現狀和保護》《原淄博礦務局近代建筑的調查和保護》,成為國內最早從建筑學和歷史建筑保護角度對坊子和臨淄煤礦進行研究的論文之一。2008年,我們與同濟大學合作,對運河沿線工業遺產進行了普查,其中對棗莊中興煤礦的工業遺產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在2010年首屆中國工業建筑遺產年會上,將這次研究情況整理成論文《運河之珠——再談棗莊中興煤礦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發表。
2010年,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專業委員會成立。我們開始全面、系統地對山東的工業遺產開展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研究隊伍。我主要是對全省工業遺產的現狀進行研究,2011年在重慶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工業遺產年會上發表了《山東近代工業建筑遺產及其保護初探》。2012年指導學生完成了碩士論文《文化線路視角下膠濟鐵路建筑遺產的研究和保護》,論文成為國內較早從遺產角度對膠濟鐵路進行調查和研究的文章,并在后來完成了關于山東近代工業遺產的11篇論文;慕啟鵬老師關于膠濟鐵路的研究,在國內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江海濤老師主要專注于“小三線”的研究,這在國內也是比較有特色的領域,目前國內有學者在做“大三線”研究,山東“小三線”遺產是價值極高的領域;崔琰、金文妍老師除了全省工業遺產調查外,還關注了遺產的修復再利用等。這樣一來,我們就形成了一個全面研究的團隊。
我們參與了2000年到2017年國內所有的工業遺產的學術會議(第一屆到第八屆),也就是中國工業建筑遺產年會,并且參與了國際工業遺產組織在亞洲的一些活動。2012年,因發表了《山東近現代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赴臺灣參加了TICCIH國際工業遺產的年會。今年,我們的論文《膠濟鐵路工業遺產研究面臨的問題與思考》翻譯成英文入選了在阿根廷舉行的2017年國際工業遺產年會。
在我們的團隊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形成了一種緊密的合作和良好的互補關系。客觀地講,我們已經是國內工業遺產研究領域處于相對領先位置的一個團隊。
《山東畫報》:對于山東省工業遺產的調研我們主要采取怎樣的形式?
姜波:我們對于工業遺產的調研,主要采取文獻梳理和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文獻方面,關于山東工業遺產的記載比較少。這些資料或存在于各個行業的行業志中,或存在于整個歷史研究中,收集整理的難度較大,所以我們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時間用于田野調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組織老師和學生、社會力量以及海外的很多力量,對調研對象進行全面的普查。像膠濟鐵路的調查、“小三線”的調查以及全省工業遺產普查都采取這種形式。
《山東畫報》:兩年來對工業遺產的調研取得了怎樣的成果?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姜波:我們基本完成了全省的工業遺產普查,這是一個重要的成果。另外,我們全面調查了膠濟鐵路沿線的工業遺產,從去年的站點遺存到今年的橋梁涵洞,還有附屬工業設施,都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普查。
另外,對“小三線”的工業遺產,江海濤老師曾經做過較為系統的研究,今年我們又深入沂蒙山區,對“小三線”的工業遺產逐一進行梳理,對“小三線”工業遺產的現狀也已經基本全面掌握。
《山東畫報》:山東的工業遺產有哪些方面的特點?
姜波:首先,山東工業遺產起步較早,從清末的洋務運動時期,也就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始,濟南就開啟了近代工業發展的歷程。后到濟南鑄造銅元局建立、1886年北洋海軍成立,山東近代工業進入相對快速發展的時期。山東工業遺產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早期的軍事工業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海防軍工業,這是由山東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第二,山東工業類型比較齊全,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典型代表區域城市,像青島、濟南等。
第三,民族工業相對發達,特別是膠濟鐵路開通,濟南等城市先后開埠后,山東進入民族工業蓬勃發展的時期,紡織業、面粉業等在國內均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鐵路遺產在山東工業遺產中占有重要地位。1892年至1904年,膠濟鐵路修建,山東成為國內比較早擁有鐵路的省份。到1912年津浦鐵路貫通,山東省內就擁有了兩條比較重要的近代鐵路,這些都成為山東工業遺產有別于其他工業遺產的重要部分。有鐵路貫穿的山東工業遺產城鎮,是山東工業遺產一個重要的特征。
解放以后,“小三線”包括勝利油田等有山東特色的工業遺產,則不斷呈現出來,形成了山東工業遺產的又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
《山東畫報》:與國內的工業遺產調研與保護相比,我們的研究處在一種怎樣的位置上?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姜波:從研究時間上,我們是國內高校中對工業遺產研究比較早的,從研究隊伍的建設到論文的發表數量兩方面統計,我們大概都處于國內領先的位次上,所以說,在這方面我們在國內高校中,占有比較有利、相對領先的位置。對于優勢而言,我們有比較扎實的基礎,吃苦耐勞本身就是山東學者的質樸特質。當然我們的劣勢也比較明顯,就是缺少像清華、同濟、天大這樣的國際交流的平臺。
《山東畫報》:經過兩年的調研,您和您的團隊對山東工業遺產的保護有哪些建議?
姜波:首先,觀念上,我們要有國際視野,工業遺產是城市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要樹立這樣的觀念。近三十年,山東工業遺產隨著工業的更迭,拆毀不少;之后的工業轉型,又拆毀不少,這種拆建的觀念跟西方的觀念還是有比較大的不同。第二,研究一定要形成合力。因為工業遺產涉及的領域和行業繁多,像鐵路、軍事工業等。目前,我們還有很多無法進行調研的地方,沒有形成合力去研究。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而言,我們應當加大對山東工業遺產的認識和宣傳力度。同時,需要有些優秀的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項目,可以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于山東而言,青島啤酒老車間、張裕的釀酒公司都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活化利用,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但是這種成功案例依然很少,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在社會上形成強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我想,好好利用起到保護示范作用的工業遺產,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
《山東畫報》:未來,您的團隊有什么樣的規劃?
姜波:對于團隊而言,一個是繼續我們當下的調研。我們現在雖然進行了一個面上的普查,但是對整個工業遺產深度的研究還存在不足。比如說,膠濟鐵路沿線工業遺產具體的測繪、調研。另外,從研究的深度上來講,我們仍然以論文為主,包括學術專著和個案研究還比較少。同時我們要加強國際化的交流,畢竟國外工業遺產研究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他們就已經開始對工業遺產進行全面的保護和研究,而我們則是剛剛起步。無論在理念、觀念上,還是在具體的保護與利用上,我們與他們都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大與外部的學術交流,廣泛聯系社會各層面,包括國內外的研究學者與社會力量,進一步加大社會各層面對國內工業遺產的關注力度。
未來,我們會爭取在山東豐富的工業遺產基礎上,做出我們的研究特色和研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