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許鑫
在膠東半島西北部,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劃過秦時明月,穿過唐風宋韻。在水一方,它面朝渤海灣畔,猶如從煙波浩渺的水墨詩畫中走來。它就是招遠市高家莊子村,一個招遠的“小北京”。這里保留著大片的古民居,是目前膠東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各類歷史建筑最為齊全的古村落。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生活一直是我們所期待的。著一身荷香,一路行駛在榮烏高速上,直至燈輝輝,月微微時抵達。繾綣的心事伴著月色的輝映,肆意潑墨寫意著與高家莊子村相聚的渴望。
半窗疏影 醉夢千年的招遠“小北京”
晨起,整個招遠籠罩在薄霧中,從窗外望去,霧窗寒對遙天暮,暮天遙對寒窗霧。如此美景仿佛夢回百年又千年。一路走,一路尋覓,薄霧慢慢散去,高家莊子村的千年古韻也慢慢拉開了帷幕。
相傳,西漢末年,一高姓人士路過此地,看到這里南高北低,兩側平緩的丘陵地形,宛如一條巨龍俯臥。又有一條小溪由南向北注入渤海,碧水彎曲呈九道灣(俗稱“九龍溝”)。這居高臨下的地形,恰與高姓巧合,于是高姓人士大喜,遂與眾人商定來此定居,取名高家莊子并沿用至今。千古風月猶未盡,尋尋覓覓輪回轉世,盡在這高家莊子村里了。
據招遠史志記載,元至正年間,勾下店人徐進出任渤海守墩吏后,遂攜家人由勾下店遷居朱宋村;元末明初,朱宋村徐進之族人遷居高家莊子村。所以現在高家莊子村以徐姓居為多。招遠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李愛山說:“清代,進京經商的徐氏家族,發財致富后回鄉修宅建院,借鑒北京的建筑式樣,興建房院。村北三條大街同時興建,兩旁大門樓,高臺階的京式四合院沿街鋪開,現在村里保留下來的四合院多達100多幢,其中設計最科學、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是徐其珣故居。”徐其珣故居完全按照老北京四合院的形式修建,住房由北向東向南依次降低,講究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宗法制度。房子正間為客廳,窗外設有避雨走廊,兩端廂房左是儲藏室,右為廚房;南屋則為仆人居住。房子最東間為客廳,廚房由一傳菜窗相通,結構十分科學合理。
雖歷經歲月洗禮,我們還能依稀看到膠東地區少有的精雕細刻的“三雕”。黃土與麥秸草混合在一起壘砌而成的墻,厚達一尺二寸。徐國璽說:“我今年63歲了,住在這里60多年了,房子冬暖夏涼,住進來后也沒有修過,房子特別結實耐用。” 老人還向我們介紹起了門樓上京味兒十足的京式彩畫。據老人說,這些彩畫除了具有裝飾作用外,還有助于木料的防腐防蛀。400多戶人家,有100多戶住在老北京式的四合院內。
清末民初是高家莊子村的鼎盛時期,村民安居樂業,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得“招遠小北京”的美譽,從此遠近聞名。每段時光里都有講不完的故事,千年古韻的高家莊子村敞開懷抱等你來,分享歲月沉淀下的故事。
古道陌路 登萊濱海古官道上的經典村落
高家莊子村,既有明清時期膠東建筑藝術的傳統,也是登萊濱海古官道上商業村落和家族村落合二為一的典范。
這里的房屋多為黑色青磚砌成,石頭與石頭之間結合非常嚴密,就連一根麻線都塞不進去,俗稱麻縫線。門開在東南,冬天可避開凜冽的寒風,夏天則可迎風納涼。大門一般是槐木制成,下面設有門枕,門枕里頭鑿個眼兒,把大門順入頭,再加上鐵保護,形成一體;還有的門枕上設有門鼓,以增加美觀效果,門鼓上有的雕刻有獅、虎、豹等動物像,以增加住宅吉祥。門上梁則多有屏子,上有山水畫或吉祥祝福詞。門樓常高出南屋一截,形狀與正屋屋頂一樣,設有五脊六獸,所立之獸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住家的威武之態躍然于眼前。整個門樓的樞紐和關鍵是大門的“門枝”,用來固定上梁和門軸。門樓的中間位置多鑲嵌兩只面目猙獰的螃蟹。據村里人說,主要是因為在外經商做官的人太多,鑲嵌螃蟹是為了取其外形之義“橫行天下”,寓意破除萬難,事業興旺。門過梁兩端都有兩個垛子,以備過年過節、喜慶之日張貼福字或喜字。如果是有功名的人家,還會設立“夾桿石”,以懸掛旗幟,炫耀實力。夾桿石由兩塊齊整石塊并立而成,旗桿多為木質,立于兩石之間,鉆孔固定。“村子現存的夾桿石已有100余年的歷史。” 李愛山說。
依勢而修,村內有半截胡同、大刀胡同,還有圩子墻。據史料記載,同治元年(1862年),徐氏族人中的富裕大戶為保財產和人身安全,籌資環村修建了圩子墻。墻體由石灰、沙子、黃土澆灌而成,墻高6米,寬2米,總長2100米,墻外壕溝環繞,溝寬15米,深3米,水深1米。圍墻間建有東門“山屏”、西門“環溪”、南門“同義寨”、北門“海濠”。如此規模的城墻在膠東地區也少見,只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圩子墻只有斷斷續續的幾百米了。
在日落黃昏的夜色中,高家莊子村大門校門一關,整個村子就如銅墻鐵壁一樣,通宵的更聲,達旦的雞鳴,一片盛世祥和的太平景象,儼然一個世外桃源。
晨鐘暮鼓 安之若素的高家莊子村
走進高家莊子村,空氣中的海腥味與濃郁的鄉土風情融合在一起,更是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的交匯。穿過大街小巷,高家莊子村的千年歷史便清晰起來。
高家莊子的四合院講究風水,尤其講究八卦,講究“坎宅巽門”。“巽”即東南,在“五行”中為風,進出順利,還寓意財源不竭,金錢流暢。不僅如此,村子內有一條連貫南北兩城門的主干道,七條東西向大街,另有聯結東西大街的南北小街巷十余條。街巷整體格局組成了一個“進寶”圖案。在這老街回眸,鎮龍庵、關帝廟、徐其珣故居、徐氏宗祠、木梨樹、圩墻、護城河等,帶我們一起叩響千年古韻高家莊子村的門扉。
建村于西漢的高家莊子村,從不缺少故事,關于鎮龍庵的傳說,就有兩個版本,一種傳說,東漢年間,有一風水先生路過此地,看到這里有一個山丘,每年上漲,由此預言這個地方可能出惡人,他建議村里在此修一鎮龍庵,在庵下埋一把斬龍劍,從此這個地方就可變成風水寶地,于是村民們照辦了。庵里自然少不了鐘跟鼓,東南角為鐘,西南角為鼓,鐘樓基座為石條疊砌,上面是支撐鐘樓的檐柱,為木石十字榫卯結合,這樣底部既不容易受潮,也不易變形,沒用一顆螺絲或釘子,工藝之精妙讓人拍案叫絕。
講究工藝的除了鎮龍庵還有關帝廟,相傳,關帝廟的兩側是琉璃的裝飾,經過考察,確定是琉璃制的,重修時琉璃裝飾已經被替換下來,現收藏在村里。據記載,關帝廟系明萬歷年間興建,重修時廟頂更換為黃藍綠琉璃瓦,五脊六獸,無顏六色,金碧輝煌。仔細觀察,廟頂正中還有座小廟,這里面不知道又有多少故事。
關帝廟街上的古民居以六大家住宅為主,六大家為兄弟六個,父親徐潛修對兄弟六個各有分工,老大、老二去青島經營祖業貨棧,老三、老四在家守業,老五、老六讀書求功名。現在關帝廟的西側就是老三徐其珣的故居,從屋子的頂梁也能看出來主人家的講究。
村內的東西大街是祠堂街,徐氏祠堂建于嘉慶十四年,始建者是乾隆六十年考中恩科武舉御前侍衛的徐云峰。祠堂北三間,西廂兩間,院內有古柏、古木梨樹。“派衍西川三千里弓裘遙接,移居北海五百年俎豆如新”,明柱兩旁的這幅黑底金邊瓦聯道出了徐氏家族的歷史背景和淵源。
高家莊子村走過了晨鐘暮鼓,洗盡了妝粉鉛華,賞遍了火樹銀花。時光漸行漸遠,于繁華盡處,村子街頭巷尾亮起燈照亮了來時的路。
(編輯/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