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塤新調
古塤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但是現在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出了音樂的舞臺,演變成為一種工藝品,失去了原有的作為樂器的功能和價值,這樣的現狀讓李海生很痛心。“炻質火形多指孔臉譜塤”作為一項可觀賞的陶藝樂器,既是一件藝術品,更是用以演奏的樂器,必須達到嚴格的音律構成要求,即要在制造過程中必須兼顧藝術觀賞性與音樂成聲的可塑性,綜合考慮塤的歷史文化傳承價值和運用多元國粹藝術綜合工藝和創造新視覺等藝術表現力,李海生自豪地說:“我們中華文明有這么獨特而珍貴的古老樂器是應該很好傳承、創新地弘揚下去的,不應該把它丟棄在時代的浪潮中。”
潛心制器
與此同時,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李海生相繼研制改良了口笛、十孔笛、塞簫、展道桿、牛腿琴等幾十種民族樂器。其中口笛是受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遜發據景頗族橫吹樂器吐刃的啟發,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王益良先生的協助下,成功研制的新的民族吹管樂器。好學的李海生還從樂野村鄒族部落村民家藏中一本有關當地鄒族歷史文化的古書籍中了解到,當地曾有一些樂器,如鼻笛、口笛等,但現在已經失傳。于是,他發揮部落竹資源及傳統文化優勢,與村民一道,涉足阿里山鄉茶山、三美、新美、竹山、富野、樂野、來吉等近十個地方,完成了艱苦的制作樂器的材料采伐、洗、煮、烘工序,并花3個月的時間總共研制出9個系列共138件竹制樂器。
中國風分割線
醉心演奏李海生
中國風分割線
未標題-1.jpg777.jpg 888.jpg
塤緣李海生
中國風分割線
研藝無涯
李海生教授近期的創新科研課題成果“好口杯”在2013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構思巧妙的“好口杯”集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娛樂性于一體,運用塤樂器之封閉式腔體管樂結構和氣團成聲的發音原理,將陶藝、樂器、器皿多項功能結合起來,實現了器皿功融匯音樂功能的創新性突破,讓非專業音樂者也能隨時把玩,為人們日常生活增添更多樂趣的同時,還將對陶藝、器皿、飲食、音樂諸多文化提升帶來深遠影響,曾多次作為國內國際文化交流國禮贈給外國訪團或友人。
奇思妙想樂器“好口杯”
中國風分割線
2015年8月23日,李海生應英國伯明翰大學音樂學院之邀,前往英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為英國師生呈現了十多種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方法并與英國演奏家合作,為當地觀眾獻上了一場融合中西特色的聽覺盛宴。
天籟集成李海生塤獨奏大型民族音樂演奏會
中國風分割線
如今,“炻質火型多指孔臉譜塤研制”項目及“好口杯”研發項目已獲得了六項中國發明專利。這些獨特的藝術品完美融合了中國“京劇臉譜、陶瓷工藝以及石刻”茶道文化等中國國粹傳統藝術文化,2010年,臉譜塤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國禮在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上由李海生教授為東盟十一國元首及政要演奏及現場展出。并且該臉譜塤還贈與聯合國官員及各國貴賓并被永久收藏陳列于英國、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中國風分割線
全文發表于《金色年華》2016年6月(下)總第5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