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雕塑佛像為職業,你只會想到這是老匠人的事情,而不是任性、叛逆、張揚的90后會做的事情,一個廈門小伙子用事實告訴你,90后,沒有什么不可以!
與佛結緣,只為和別人不一樣
蔣晟,1990年出生,青年雕塑家,他的母親是一名皈依的居士,受母親影響,初中就讀《金剛經》,而在老師同學眼里,他成了一“怪人”。蔣晟解釋說,“當時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接觸的,還有就是當時骨子里的叛逆、偏執和倔強讓自己想跟別人不一樣。”又由于父親是雕塑家,從小受雕塑藝術的熏陶,在高二時,他因修復佛手而與佛像結緣,開始創作佛像題材的雕塑。
我是做佛像的,我接受了
大學畢業后的蔣晟在一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什么實際掙錢的工作,后來他開始思考他的人生問題,“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生長在怎樣的環境?我能利用環境做些什么?后來他領悟到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生命,而他也要創造這個“與眾不同”,因此他堅定地選擇做佛像,成立了蔣家班。
流失的神明文化之美
雕塑系科班出身的蔣晟,有著冷靜的頭腦和細致的觀察力,普通的泥土、平凡的木頭,經過他的一番雕刻,成了造型端莊,面容祥和,衣袍精致的佛像,散發著自然高貴的靈氣。在不同的空間體現不同的細膩美,蔣晟說:“佛像很難脫離空間,與環境的契合度、歷史、代代修復而單獨存在。”
手工業行業工匠精神永存
“每個時代都有對工匠精神的追捧,只是現代對工匠精神的追捧融入到各個行業里,變成了一個主流媒體的追捧對象。但是在我所知道的父輩藝術家中,工匠行業一直存在著不斷層的工匠精神,老師和徒弟更像父子。”
在守護傳統中創新
蔣晟希望把佛像藝術傳播給大眾,而不是讓它在封閉的室內只供奉著,因此他帶領蔣家班不僅招收更多的學員,多次舉辦佛像藝術展覽會,獲得不少商家的青睞。對于創新,他表示手工藝行業是需要老師的,沒有老師,一味創新只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工藝的提升要在傳統的積累上創新是最為理想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要隨便小瞧了任何一個行業,工作不分貴賤,功夫高低看本事,能不能成狀元靠
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