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底線操守。2017年3月,江蘇省教育廳啟動實施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提出要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生品格錘煉與核心素養的全面養成為目標,在聚焦現實、問題導向、價值引領的基礎上,著力于學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的系統培育,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育人范式。在當今的教育教學改革形勢下,如何真正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中、落實在課堂上?本期我們約請了兩位一線學科教師,談一談他們的實踐與思考。
摘 要
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旨在幫助孩子用美術語言演繹理性與感性的融通互達,同時守護并鼓勵孩子對這個世界進行質問、探索和創新,幫助孩子成長為懂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藝術人”。
關鍵詞
立德樹人 審美人生教育 中小學美術教學
美術教學能給孩子的將來帶來什么?技術?知識?本領?素養?人生?
應當是超越美術學科知識與技術的審美人生。孩子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提升素養,拓寬胸襟,涵養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成長為人格健全、生命充實的人。
這,就是我的教學主張——審美人生教育。
2011年,江蘇教育出版社為我出版了《審美人生教育 讓生命絢麗成長》一書。我在書中對自己20多年的一線美術教學進行反思與回眸,進而闡明觀點:美術不是用來滿足孩子淺表感官的“尋常”學科,而是關乎孩子審美品格、健全人格乃至未來幸福的“特殊”學科;不是培養用“術”堆砌起來的“技術人”,而是培養德才兼備的“藝術人”。
立德樹人,審美人生教育的旨歸。
一
美術,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架起一座彩虹橋。
感性,與生俱來。面對長江黃河,我們心潮澎湃;面對昆侖太行,我們豪情滿懷……江河、群山,是沉睡著的景象,也就是哲學上所說的“自在之物”。然而,一旦人介入其中,與心靈相遇,便激蕩出不可思議的漣漪,產生出讓人著迷的共鳴,江河有了生命,群山有了活力。
理性,是在感性基礎之上的思考與提升。毛澤東被江河群山的磅礴氣勢所震撼,于是豪邁地吟出《沁園春·雪》,這是感性在想象中的延伸與擴展,理性在積淀中的開闊與宏達。之后,傅抱石和關山月又被這首詩的意境、氣魄所折服,合作畫就《江山如此多嬌》的巨幅畫卷。詩人、畫家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完美演繹著審美感知、理解、創作這一理性與感性融通互達的審美歷程。
審美人生教育,幫助孩子經歷著這樣的審美歷程。“只那一眼,我就喜歡上了它:圣母身穿棕紅色衣裳,緊緊擁抱著胖嘟嘟的小耶穌……我屏住呼吸——我發現了一個早就存在卻被我忽視的事實:媽媽抱著我,就是抱著整個世界。”這是曉禾同學與拉斐爾的名作《椅中圣母》相遇后的感言。席勒說:“若是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曉禾調用了本能、感知、情意等諸多心理因素,經由判斷、分析等理性審美感知,從感性走向了理性。從對美的事物感官上的喜愛,到審美理解和欣賞,再到審美創造,直至將美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孩子,應然成長。
趴在草坪上給植物畫“肖像”,孩子被花兒在芳草萋萋間的頑強生長所感動,領悟著生命的美好和生長的價值;用收集了大半年的上萬個飲料瓶蓋,在畫室墻壁上拼貼成趣味盎然的裝飾畫,孩子們以行動讓環保理念升華;倚著欄桿,向外眺望,觀察透視規律,孩子們對“風景在別處”有了獨特的認識……美術以自身的直觀和愉悅,喚醒感性,發展理性,成為德性成長的基點,引導孩子的心靈定格在追美、向善、求真的價值系統中,架構起積極、燦爛的人生。
二
翻開世界歷史,美術一直與道德教化如影隨形。西方有大衛的畫作《賀拉斯兄弟之誓》頌揚國家利益捍衛者,東方有顧愷之的畫作《女史箴圖》成為古代女子德行修養的教科書;以善和救贖為核心的宗教,把美術作品當成“宣傳畫”,幫助民眾“看見”教義,直至信徒把它當作超自然的另一世界的神秘反映而頂禮膜拜;而上個世紀流行的小人書似乎就是為道德教化而存在。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對美術的道德教化作了生動記載:“吳生(吳道子)畫此寺(興善寺)地獄變相時,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敬畏自然,崇尚善美,追求真理,讓美成為人們頭頂上方的一盞燈,為心靈找到皈依之所。
手,常見的審美客體。但即使司空見慣,孩子們在“父母的第二表情”這一課中,拿著爸媽手的特寫照片作隨堂介紹時,也感觸良多:“爸爸靈巧的手支撐起了全家。”“媽媽的手溫暖如春。”美的力量無窮大,容易激起審美沖動。孩子們策劃進一步表達對愛的認識,于是課程由此生發:利用寒假跟爸媽上兩天班,用攝影、繪畫、文字,記錄爸媽從清晨起床到夜晚休息的整個過程,感受爸媽生活的“痛并快樂”,隨后把材料篩選整合,設計制作展板。年后開學第一周,當圖文并茂的主題展開幕時,觀展的人群擠擠挨挨,諸位爸媽的眼中閃著淚光,孩子的臉上溢滿自豪。“主題展讓我走近了爸媽的工作,體會到了爸媽的不易。”龔昕接受電視臺采訪,透露著心底最柔軟部分被輕輕觸動的感覺。是的,美術像白雪公主喚醒王子那樣,幫助孩子去喚醒心靈深處沉睡著的普世價值——愛、忠誠、善良、寬容、平等、正義等,幫助孩子獲得一代代人對周遭世界美的褒揚和對惡的評判的經驗,然后逐漸內化至靈魂,形成對事物更為完善的看法,剔除人性中的丑陋,促進內在的自我道德意識的形成,甚至糅合成一種道德標準,在將來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按照這一道德標準安身立命,完成靈魂的自我救贖,使人生達到完美、完善之地。美,是靈魂的“清道夫”。
“沒錯,我畫的就是我的外婆。每次去老家看望外婆,她都特別開心,笑逐顏開讓她臉上的皺紋像溝壑一般,這讓她看上去蒼老了好幾歲,所以我時常會吊著她的脖子,用手掌去撫摸她的額頭,希望自己的手掌能擁有哈利·波特的魔法,但我沒有,手掌一離開,皺紋又會再次爬上來,我很懊惱。但,我的心底里又特喜歡這時候的外婆,皺紋里藏著故事,藏著滄桑,藏著濃濃的愛——這,好美。”錢程同學在開放性作業“最美家人肖像畫”中,從審美情感出發,通過觀察、聯想、判斷,對事物的美與丑、是與非作著理性辨析,它產生于一瞬間,但也許會影響孩子一生,影響的深淺、遠近取決于審美積累的多少和長短,審美人生教育為此提供著時間和機會。盧梭說:“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與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而這種“接受”不會被迫,也不肅然,更不會像海市蜃樓般可見不可及,因為美術教學內容的形象性、直觀性,方法的愉悅性、情感性,效果的實效性、深遠性等優勢,讓它變得可看、可摸,觸及心靈深處是必然。
三
培養創新性人才,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
孩子是成長著的自由生命體。正因為成長著,所以率真、天真、純真,他們喜歡天馬行空的想象,喜歡自由的表達,他們想弄清楚許許多多個“為什么”。審美人生教育,守護并鼓勵孩子對這個世界進行質問、探索和創新。
年初,一場大雪將校園變成了銀色的世界,這對于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們來說,是難得的美景,上課了也不愿將目光從窗外收回。一項利用這絕佳教育資源的美術活動就此促成——以雪為媒,創作一件美術作品。孩子們歡呼著奔向自己心儀的“地盤”,不長時間,“飛龍在天”仰首起舞,“玉兔呈祥”安靜守望,“江山如畫”書法作品令人叫絕,就是常規的雪人也因為手擎班旗、身穿班服而不再“常規”。最令人驚艷的是頂著“創作”名號名正言順打雪仗的那組,他們在“最后一刻”迅速將自己固定成“十八羅漢”雕塑造型,美其名曰“行為藝術”,震撼全校,在臨時組織的全校投票中,他們大獲全勝。美術教學活動激發和強化著孩子的創作沖動,并順應著這股沖動,發展著想象力和創造力。
只要有機會,孩子們就能迸發出創新的勇氣。本學期第一天,天嬌同學在學校擺擂——校徽設計擂臺賽:“攻擂的你,只要將你的校徽設計圖和設計說明張貼在空白處就行。攻擂人數不限,年齡不限,性別不限。我,等你來攻擂!”擂臺是張貼在校園醒目處的海報:身穿武者服裝的俊美少女,反身單手劈出大片空白供“攻擂者”張貼設計圖和設計說明。開擂語言很有“擂”風,開擂海報更有“擂”感,一貼出,孩子們就躍躍欲試。創新,已經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次行動。
這是繼校服設計擂臺賽之后的又一次全校性擺擂。孩子們在穿上自己設計、自己選面料的校服之后,更熱衷于這類充滿挑戰的創意活動,難怪在學校“十佳創意”評選中,它榮登榜首,當然亞、季軍還是孩子們的創意行動,那就是班徽和學校廣播中心標志設計擂臺賽。審美人生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沉浸在創意迸發的世界里,并慢慢超越依從、功利、庸常、消極,擁有獨立自主、銳意進取、務實求真、團結包容等現代人格,成長為創造性的國家棟梁。如果在孩子長大后的某一天,孩子能自動運用創新能力,讓他的工作、生活充滿意外的驚喜,那就足夠了。
曾與同事們分享過幾位科學家做過的一項有趣的實驗:科學家和藝術家在緊張工作時,腦中的光點和黑影的位置明顯不同,科學家的左腦亮右腦暗,藝術家則反之。腦科學認為,人的左腦“管轄”語言、計算、邏輯推理等能力,而右腦則長于非語言的形象思維和直覺,對藝術活動有超常的敏感性。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多少,與人腦兩個半球的平衡開發成正比,例如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教授,他的隨意畫色調清新、張弛有度,在他看來,“道生物,物生道,道為物之行,物為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這何嘗不是對審美與人生關系的一種解讀呢?吳冠中先生評價:“這是對科學和藝術的創造力、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連的最好詮釋。透過形式表達本質、透過現象表達真理,在科學和藝術創造的最高境域,奧秘幽徑有通途。”“如果說物理是他生活的全部快樂,那么一生真情又是他‘證道’的人生魅力。這是詩意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所以,當下的教育不要顧此失彼,“兒童時代錯過了的東西,到了少年時代就無法彌補,到了成年時期就更加無望了。這一規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美育”。蘇霍姆林斯基的告誡確實可以成為教育行為的圭臬。朱永新教授洞察其中深蘊,早在《理想的美育》一文中就闡明了藝術之于孩子人生的重要性。所以有理由相信,美育大地必定春暖花開。
四
至今,手機上還保留著談天同學發來的短信:“老師,我代您看到她了,正如您說的那樣,她美得驚心動魄,我激動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這是當年與孩子們一起欣賞《維納斯的誕生》時的“戲言”:“她就收藏在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如果你去并看到了,就代我多看一眼,還要記得打電話告訴我。” 談天之后不斷發來短信:“膜拜了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觸摸了羅丹的《大衛》”……不難看出,他已成為美的信徒。審美人生教育將培養高品位的審美趣味和情感視作己任,雖然不能、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孩子都培養成“藝術家”,但卻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懂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藝術人”。詩意化的生命,藝術化的人生,是何等美妙!
這是至情的人生。他會為自然美景而激動,為天籟之音而感動;會在旅途中停下匆匆腳步,去發現陽光普照山川的絢爛,發現朗月滋潤大地的嫵媚。他會自覺將生活經驗和審美感知聯系起來,通過審美活動,愉悅心靈,完善性情,將生命過客升格為審美主體,讓內心平和、安寧。
這是至善的人生。他會珍惜千年文明精髓,對歷史遺跡表達由衷的神往和尊重,而絕不會成為低俗文化的追隨者,也絕不會成為“到此一游”那世界性笑話的主角。他會理解和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作品的不同,會由此推及生命理解,善待自己,尊重他人,成為他人的重要他人。
這是尚美的人生。他會懂得著衣打扮、居室格調與素養的協調,使日常生活跳出現實囿限,進入精神愉悅的境界,“蕩滌其濁心,震其暮氣”,超越個體生命有限的存在,涵養博大的心胸、寬廣的眼界,成為生命高揚、生活充實的人。
朱光潛先生用“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詮釋美之于不同的人,會造就不一樣的美感態度和審美情操:第一種是以牟利為目的的功利欲念,第二種是以謀生為目的的器物功用,第三種是超越了前兩種的以審美為目的的人生情懷。
教育不排除也不能排除前兩種,而審美人生教育則以行動超越前兩種,追索第三種,幫助孩子達成感性與理性的共融,審美道德與創新共存,審美與人生的圓融統整。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美術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副校長)
【參考文獻】
[1]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盧梭.愛彌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5]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朱光潛.談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