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素養是影響人一生的素養,初中是學生思維啟蒙的關鍵時期,數學學科又是學生形成一定思維特點和思考方式的重要學科,為了在數學課堂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應當擯棄禁錮思想的舊觀念,探索科學素養培養的新思路。
關鍵詞
初中數學 科學素養 實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教師在新時代下的教學工作中應當注意科學滲透,培養科學世界觀,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初步的實驗操作和技能,擁有能夠提出問題并進行初步探究活動的能力;讓學生在對知識的探究、學習、應用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科學的思維能力。在當下課改的趨勢下,數學教學面臨著諸多挑戰,怎樣去教好數學課程內容并且兼顧學生自身的長遠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在此,筆者認為應當首先擯棄思想禁錮,再探索科學素養的培養,最后還應該堅持實踐至上。
一、擯棄禁錮思想的舊觀念
所有行動都是在大腦思想的控制下進行的,“醫其病,不如醫其心”。所以要貫徹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首先要改變人們的思想,不能像之前一些失敗的案例那樣,只是口頭上的改革,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且在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下,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和抑制了科學探究的動力,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甚至是學生,很多都是把學習當成任務,當成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工具,當成每天必須要面對的累贅,教師不理解教育的核心內涵,家長不懂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學生更是不知道學習的意義。于是在此提出擯棄以往的舊觀念,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更好發展為根本目標,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核心動力,形成優質的課堂,向上的課堂。
1.教師更新教學理念。
“記憶性教學文化”的現象依然在當下盛行,教師只是“填鴨式”地傳授知識,沒有給予學生思考和自我探討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后者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對象。這種教學扼殺了初中孩子的靈性,沒有真正實現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師為了達到學校升學率的指標和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根本目的,提倡死記硬背數學公式而不是體會其間的邏輯關系,很多時候只是“題海戰術”,讓學生只能在熟練中懂得算法而不是理解,這是畸形的教學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應當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心理和道德,于是之前出現的“高分低能”的現象也是難免,初中數學的教學應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德智體美上都要兼顧,促進形成向上的學習風氣。
2.家長改變過高期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是中國傳統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一旦家長的期望過高,高到超出子女能夠實現的范圍,妄想“點石成金”的父母便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周末假期不讓孩子玩耍,只是悶在家里看書。長此以往,學生難以找到學習的樂趣,成為分數的奴隸,甚至成為家長在眾人面前炫耀的資本,這是變態的愛,是對孩子正常發展的扼殺。故而家長作為最愛孩子的人,應當給予其正確合理適當的關懷。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走進孩子的內心。
3.學生調整學習方式。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如果發現自己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學習心態有問題,就有必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更好地汲取知識,而不是一味地為了應試而學習,為了分數而學習。面對數學題時多多思考其中的思維特點,理解數學的邏輯方式,聯系生活、結合情景去思考,以快樂的態度去健康、合理地接受知識。
二、探索科學素養培養的新思路
“課程改革是一個未知的方程,課程改革永遠在路上”。筆者依據多年教學的經驗,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及思維特點有所了解,在此提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應當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質疑意識、合作意識、系統意識。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數學的科學精神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討,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問題意識。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形成,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現今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在逐漸降低,經常不愿思考,不愛提問,不善答問,習慣于接收知識,記憶知識。最后就是學生習慣了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新的問題不能舉一反三,一個問題換了馬甲就不認識了,長此以往,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多多引導學生思考,多多動腦,這樣學生才能有一個更好的明天,而不只是當下的分數成績。
2.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萬眾創新”的號召已經是當代的符號,可見創新對一個國家、社會、團體、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科書上有很多典型素材,如何把這些內容重新編排,這在于教師對課本的鉆研程度。教師可以從例題各個方面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備課上下功夫:備出內容、備出學生、備出興趣、備出啟發和練習。利用小組模式,鼓勵學生與組員討論,并給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討論結果的機會,教師再給予點評和指導。鼓勵“一題多解”,動員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一道題目,在比較不同方法的同時發現創新的解題方法,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質疑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擁有與常人不同的看法,擁有著不凡的質疑精神,質疑帶來了提出不同看法的勇氣。在數學的學習中,更是要注重質疑精神的培養。因為隨著科學的發展,很多目前既定的事實很可能也只是錯誤的習慣。在很多數學公式的得出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覺去推導公式,在自己探討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用不同的知識點和不同方法都可以證明,在此就可以質疑為什么要用那個公式,而我這種方法是不是也可以,還是之前的推導有問題或者是不夠簡潔。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保持自信的態度,才能在學習過程中走得更遠。
4.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教育改革之一”。毋庸置疑,學生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交往中,在討論甚至爭論問題的過程中,往往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合作學習不僅能改善課堂內的氣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最后還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品質。“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是當今社會人才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當今學生需要努力的目標。
5.培養學生系統意識。
大量實驗證明,把抽象的數學公式形象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知識簡單化、具體化,學生更容易理解吸收。在把數學生活化的過程中,這種情境體驗能讓學生找到數學知識在實踐應用中的切入點,促使學生把所學數學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意識與能力。學生對問題的具體思考,結合生活使問題形象化、具體化。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使知識點通過一個個生活實例系統化、體系化,讓枯燥生澀的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統一。
三、堅持實踐至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程改革也是如此,只有在真正的實踐中才能檢驗課改的實用性;只有看到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才能知道該種方法的可行性。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學校應當切實實施。
學校是一個完整的教育機構,很多課改的政策需要學校的指導才能真正得到教師的貫徹實施。學校應當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為目標,全面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攀比升學率。學校應當讓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快樂地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2.教師應當全面貫徹。
教師作為教學任務的主導者,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其中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還包括教師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著學生。為此,教師首先應當端正自身的教學理念,貫徹當今的課改要求,以學生為本,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勤動腦。在日積月累的正確學習中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面對數學題時有一個正確的思考,展開問題時有一個合理的考慮。課改不僅僅只是口頭上的實施,而應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得到真正的實施,把科學素養的理念滲透到課堂中。
四、總結
綜上所述,科學素養的培養應是初中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任務。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應當盡量開發學生大腦,盡可能在短短的課堂教學中,糾正學生以往錯誤的學習方式,形成合理科學的思考方法,這樣才可以培養出更多更好更優秀的初中生。
(作者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