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改強調課堂要從以教師為主體轉為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只起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教”其實是為了“不教”。培養自學能力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滲透在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每個數學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初中數學 自學能力 培養
初中生的數學自學能力,主要指初中生在沒有教師或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自我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多種智力因素的結合和對數學的敏感性共同參與而形成的綜合性能力。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便可以獨立思考,掌握新的知識,等到他們參加工作,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里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所以,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意義深遠。但自學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主要還是要靠后天培養,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學習什么知識,只要學生對此感興趣,他們的學習欲望就會增強。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逆反心讓知識生動化、形象化,激發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講解“勾股定理”時,可以先講解一些歷史故事,如在中國為什么叫“勾股定理”?“勾”“股”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趙爽的圖叫“弦圖”?“弦”是什么?而在外國,“勾股定理”又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這樣的名稱是怎么來的?教師可以通過講些小故事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覺得數學很有意思。
傳統的數學課堂都是以“講授法”為主,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顯得毫無生機,而且很難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更不用說感受數學的魅力了。如今,教師將數學知識利用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具,以圖片、動畫、聲音等各種方式沖擊著學生的感官,這對于提高知識的傳播效率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比如,講“三視圖”時,如果只讓學生想象立體圖形的形狀,并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遇到四棱錐的俯視圖問題,錯誤率非常高。而教師通過實物演示,動畫演示,學生能直觀地感受視覺沖擊。再比如,在講解“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可以提前準備一些不同長度的木棒,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深理解。通過類似的方法,學生能真切感受到數學是可以看到、摸到的,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進而培養自學的能力。
二、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1.對比分析相似概念的特點。
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很多時候學生在解題時出現問題是由于對概念理解不清,甚至對概念的理解是錯誤的,這需要教師在教概念時要分析透徹。
比如,我在講解“中位線”的概念時,首先在黑板上寫下中位線的概念:連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作中位線。我邊說邊畫圖:“比如點D、點E分別是AB、AC的中點,DE就是△ABC的中位線。”接著,我又取了BC的中點F,把AF一連,接著問:“誰能幫我判斷一下,線段AF是不是△ABC的中位線呢?”這時,我就發現學生們都在朝著我寫的概念看,這就表明他們在仔細研究中位線的概念。不一會兒,一個學生舉手回答:“不是的,因為中位線必須是連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A點并不是一條邊的中點。”我又接著問:“AF這樣的線段,我們以前學過嗎?”學生愣了一會,答:“中線!”只要簡單的兩個問題,就可以讓學生正確地區分中位線和中線的概念。
因此,教師在講解數學概念的時候,不僅要仔細分析概念的特點,而且要對比相似概念間的相同和不同,通過一定的刺激,加快學生對概念內涵的正確理解。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每次課堂教學結束后,我都會留一道問題,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析,第二天我們上課時會對這題的解析進行討論、分析和總結,找出最佳的方法。
比如,我在講解完“平行四邊形判定”一課(第二天我們將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進行復習)后,我留了這樣的問題:“如圖,點E是△ABC邊AC的中點,D點是線段AB上任意一點,連接DE,并延長DE,使得EF=DE,連接CD、AF,求證:四邊形ADCF是平行四邊形。”第二天上課前幾分鐘,我進了班,班上的學生正在積極地討論著這題。我從中選擇了一個做法,“利用‘SAS’證明△ADE≌△CFE,從而得到AD=FC,再利用‘SAS’證明△AEF≌△CED,從而得到AF=DC,根據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證明完畢。”我問:“他證明的對不對?”“對!”“其實,可以簡化步驟,第二組對邊相等可以……”“同理!”“其實,兩對三角形全等后,也可以得到∠DAE=∠ECF和∠FAE=∠ECD,從而利用……”“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位學生舉手說:“其實證明第一次全等后,不僅可以得到對應邊相等,還可以得到對應角∠DAE=∠ECF,從而得到AD//CF,根據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就可以證明了。”我微笑著說:“少了一次全等,簡潔了很多,還有沒有更好的?”又一位學生:“我來!既然DE=EF,AE=EC,其實就已經證明完了!”“哦!對!”“他用了什么判定方法?”“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個小題,我們就把平行四邊形的幾個判定方法全部復習了,并且讓學生感受到了各個方法、各個思路,打開了他們的思維。
3. 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有的學生在學習、生活當中,自信心不足,當自己的學習成績比不上別人時,就一味地埋怨自己,失去自信心,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贊揚,尤其是后進生。還記得小盧剛從外地轉到我們班時很不適應,他上課經常跟不上節奏,成績處于班級中下游,班上的學生也不太喜歡他這個外地人。有一次我在課間看見他在做“梵塔問題”,便問他:“喜歡‘梵塔問題’嗎?”他眼睛抬起來看著我,驚喜地說:“嗯!”“我們明天正好是數學實驗課,要不你給我們講講,好嗎?”他驚訝地看著我,小聲說:“我怕做不好,因為我總是給班級拖后腿。”“老師相信你!”第二天,小盧在我和全班同學鼓勵的目光下,找到了那份屬于他的成就和滿足感。慢慢地,我發現小盧上課越來越用心,成績也就慢慢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也受到了大家的敬佩,融入了我們這個集體。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麒麟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