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嘗試是一種教學理念,它鼓勵學生在嘗試中去發現、解決問題,鼓勵教師努力做到以學定教。這種理念的運用有個前提:教師對學生的學情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隨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在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越來越常態化,重視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輔助作用,并進行有效應用,能更好地推動嘗試課堂中學習的效度和深度。
關鍵詞
嘗試教學 情景設計 信息技術
邱學華教授創造的嘗試教學法,把“先講后練,先教后學”,大膽改為“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先用嘗試題引路,讓學生自學課本,再大膽讓學生嘗試練習,并引導學生討論,教師針對學生的困難進行講解指導,最后通過診斷性練習,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有的放矢開展個性化輔導。在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通過精心設計的學案來引領學生大膽嘗試,同時為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趨勢,嘗試著將信息技術與嘗試教學進行整合,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近期,筆者有幸赴張家港參加“五四杯”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下面是我關于我的公開課“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的所思所得。
一、超前嘗試,提升師生間信息交流的效度
嘗試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學”,所有教學活動的展開都是基于學生的有效學習,這就需要學生能開展有效的自學,教師能對學生的自學情況有一個較為準確的了解。遇到一些共性問題,教師可以做好記錄,在課上進行全體的探討和解決。超前嘗試能讓時間變得立體,提升教師與學生間信息交流的效度,基于這種理念,筆者在學案上設計了超前嘗試板塊,此板塊有如下3組問題:
嘗試題1:解下列方程:
(1) x(24-2x)=54;
(2)(6+2x)(9+x)=80。
嘗試題2:初步體會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閱讀課本第24頁,模仿例題,完成下題。)
某學校想在快樂農場中用籬笆來圍一個長方形花圃,并提供長為24m的籬笆。
(1)能圍成面積是32 m2的長方形花圃嗎?若可以,請提供方案,若不可以,說明理由。
(2)能圍成面積是54 m2的長方形花圃嗎?若可以,請提供方案,若不可以,說明理由。
嘗試題3:請試著歸納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設計意圖:在學生層面,通過完成嘗試題,了解下節課要學習的知識,并知道了需要學習的新知識與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課前就初步構建了自我的知識體系,并在此過程中知道了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在課上學習交流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學習的效度。在教師層面,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能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本節課得以開展的基礎。第一組嘗試題能讓筆者通過學生解方程的質量來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組嘗試題可以讓筆者了解學生是否通過前面類似知識的學習形成了“建立方程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思想;第三組嘗試題較為開放,既可以培養學生提煉總結的能力,也可以讓課堂預設更加精彩。
操作方式:教師對學生的題目進行批閱,并將答案進行分類,將不同的解題方案、全班的共性問題都進行了收集,再通過手機,將學生的答案進行拍照并制作在教學PPT中,在課堂的第一環節進行問題展示,讓學生進行自我修改,加深了學生對錯誤的認識。展示多種答案,鼓勵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既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也達成共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途徑,效果很棒!
二、情景設計,激發學生嘗試的興趣和熱情
嘗試的主角是學生,如何讓學生有興趣去挑戰一組組嘗試題呢?筆者想到常州市教研員徐德同老師舉過一個例子:“如果把知識點比作一匙鹽,你有兩種方式讓學生吃掉,一是讓學生一口吞下,二是燒一鍋湯,放點蔥花、紫菜等調料,把這匙鹽灑在湯里,再讓學生喝掉。兩種方式,學生會選哪種呢?”
我很認同這種觀點,在設計學案時,我也盡量將數學問題故事化、情景化。
變式探究1:
某學校想在快樂農場中用籬笆來圍一個長方形花圃,并提供長為24m的籬笆。
九(2)班的小明同學去現場觀察,發現農場內有一面長為15m的墻,小明想利用這面墻來圍一個面積是54 m2的長方形花圃,你覺得他的設想能成功嗎?若可以,請提供方案,若不可以,說明理由。
變式探究2:
學校采納了小明的設計方案,并想在花圃里面鋪設兩條同樣寬且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的種植花卉。要使花卉的種植面積達到40 m2,道路的寬是多少m?
設計意圖:為問題設計一組情景,將幾個孤立的應用題整合到一個故事中,提升了問題的趣味性,讓學生嘗試得“有滋有味”。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合作探究的廣度與深度
嘗試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從單向的、靜態的、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升級到了分享的、學生能自動參與的狀態,但是一節課中,學生能走上講臺展示的機會還是有限的,多數學生的參與度還是不夠。如何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筆者在一次學習中接觸到了airplay軟件,一下子就打開了思路,課堂上,教師只需要借助手機,就能通過“直播”的形式分享任何一個學生的解題步驟,一下子就將課堂教學提升到具有即時性、移動性、人人參與的更高層次。教師和學生只要有交流的意圖,技術就能提供交流的平臺,提升了參與的廣度。學生在這個氛圍下,往往會變得“暢所欲言”,而不是部分學生的一言堂,教師也可以真正了解到大多數學生的觀點與看法,討論更加透徹與深入,真正提升了探究的深度。
教學反思:在公開課上,筆者沒有轉變一些固有觀念,利用技術展示的依舊是正確的答案,或是預設答案,沒有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堂生成資源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沒有達到預設的“彼此探討,思維碰撞”的效果。所以,技術的使用一定要建立在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上。
總之,嘗試教學注重“以學定教”,鼓勵學生用“嘗試”的理念去開展個性化學習,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學情開展個別化教學。而技術支持下的線上、線下學習方式具有個性化、差異化、選擇性、互動雙向等特點,兩者的無縫對接可提高嘗試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樂學、能學、會學,促進學生學習力的發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對于發展我們的教育事業,必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蘭陵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