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但對于年輕的新班主任來說,如何把握好家校關系以利于班級管理,極富挑戰性。
【關鍵詞】班主任;家校關系;和諧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5-0009-02
【作者簡介】馮婉露,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僑香外國語學校(廣東深圳,518000)教師,一級教師,福田區優秀班主任。
2012年,我成為一名教師,入職之初即擔任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千頭萬緒,家校關系的重要性沒能及時引起我的重視。
剛接手新班時,為了盡快熟悉班主任工作,我將重心放到學生管理和班級日常工作上,我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設和管理班級。隨著對學生了解的增多,我發現因為自己對家校關系的忽視,不僅沒能解決學生身上出現的問題,也沒能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小A打架事件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對于家校合作的態度。
小A是一名后進生,雖然有些自卑,但非常有禮貌,課余時間喜歡打籃球,并多次代表班級出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我經常找他談話,鼓勵他在學習上追趕大家。進入初二以后,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他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校服變短,發型變時髦,學校規定禁止攜帶手機,他竟偷偷帶手機在課堂上QQ聊天……這些現象相繼出現時,我采用的方式是及時找他談話,告知學校規定,令其整改。因為師生感情基礎比較牢固,這些事他都答應得很爽快,很快杜絕了這些行為,我也就沒有和他家長溝通。直到有一天在校外,發現他和幾個看上去流里流氣的孩子在一起勾肩搭背,我就交友問題和小A還有他的父母做了一次溝通,但在交談過程中,我覺察到他的父母盡管客氣,但不太相信我對小A交友情況的擔憂。這件事之后,小A消停了一段時間,同他的父母,我也未再進一步進行溝通,之后便出現了打架事件。
這次打架事件的導火索是班內兩個男生之間發生口角,事后小A找到其中一個男生,煽動他進行報復,隨后主動糾集了一幫校外的學生和社會青年,在放學回家路上把另一個男生打了一頓。在調查中,小A堅持稱自己只是路過,并進行了勸解,受到唆使的同班男生也和小A統一口徑。事件因涉及其他年級學生和外校人員,學校非常重視,經綜合調查,最終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根據校規校紀,小A作為組織者,要受到記過處分。但在調查過程中,小A的父母始終不相信兒子是組織者,也不相信學校的調查結果。在得知小A即將面臨記過處分時,更是沖入德育校長辦公室理論,并指責我作為班主任對小A有偏見。當時我的情緒非常激動,回想起自己對小A付出的點點滴滴,覺得很委屈。德育校長了解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用激將法讓小A把手機當場交給父母,直到看到小A組織打架的聊天記錄,他們才相信事實,并向我道歉。
這件事后,我開始認真反思小A父母不配合的原因,我發現疏離的家校關系,容易造成相互間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的根源正是由于缺乏溝通,尤其是有效溝通,而年輕班主任們由于缺乏教育教學管理經驗,普遍會面臨這個問題。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說過:“學校教育如果不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就顯得蒼白無力。”這種教育的“蒼白無力”體現在,因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分離,使得教師和家長忽視了目標利益共同體的身份而相互歸責,引發矛盾,最終貽誤了教育孩子的寶貴時機。
解決好家校關系難題是對每一位年輕班主任的挑戰,而致勝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自信心。不少年輕班主任剛從學校畢業,面對比自己年長的家長,內心總會缺少底氣,擔心被質疑,班級管理工作容易陷入被動境地,無法主導。這種心理預設帶來行為上的逃避,讓自己陷入孤軍奮戰且不被理解的境地。所以,樹立信心,明確自己和家長有著共同的目的,是建立家校合作的第一步。這件事之后,我放下心理包袱,跟蹤小A的狀態并及時跟他父母聯系。一段時間以后,小A的狀態改善了許多,學習習慣也有了明顯好轉。他的父母也放下偏見,理解了我的用心。由于經常交流,我和他們漸漸成了朋友,一直到小A畢業后,我們之間還會時常聯系。這次主動嘗試的成功讓我確立了建立和諧家校關系的目標,帶著這個目標,我迎來了第二屆學生。
對于第二屆學生,我在開學之初便主動了解了班上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情況。為了緩解小升初適應過程中家長的心理焦慮,我及時將學生的表現發信息告訴家長。隨著家校聯系的頻繁與深入,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開學后不久,小H的家長率先對語文教學提出意見,希望語文老師改進,他并未同我或語文老師就小H的問題直接溝通,而是在家長群中通過發牢騷的方式來表達,還帶動了幾個家長一起,一時之間班級群中家長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的內容不是如何配合教師一起教育孩子,而是如何改變學校規定,改變教師教學。
這次我沒有急躁,經過了解,小H和父親一起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剛回國不久,父親對小H的語文學習非常重視,但又很擔心小H學不好,自身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識比較強,對國內教育環境也并不熟悉和了解,因而沒有采用合適合理的方式。在同他的接觸中,我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對他抱有偏見,一定要耐心。之后他每一次在班級群中提出質疑時,我都會非常耐心地在群中回復。對諸如學校作息時間、班級座位安排等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類問題,我會借此機會在群中告知所有家長,說明這些安排的用意,以及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的重要性。對于小H個人存在的問題,我會在群中回復完他父親之后,打一個電話,詳細地進行了解和溝通。對小H和其他孩子的進步,我也會及時在家長群中進行公開表揚。漸漸地,小H的父親越來越少在群中發牢騷了。
之后,學校組織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這些活動需要家長們在服裝、道具等方面給予支持。這是一次很好地進行家校合作的機會。我在班級里先對孩子們進行了動員,當天在家長群里發布了尋求支持的信息,很多家長自告奮勇,這次我驚喜地發現,小H的父親也在其中,主動承擔攝影工作。運動會開幕式在家長們的熱心參與下組織得非常成功,運動會結束后,我在家長群里對參與服務的家長逐一進行感謝和表揚,小H的父親非常開心,主動要求承包以后所有集體活動的攝影工作,而此時小H回國后的適應調整也越來越順利。
這些主動建立關系的嘗試讓我換了一個角度重新看待“家校危機”。首先,“危機”的出現一方面鞭策班主任反思,改變家校溝通的方式方法,增強溝通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促使班主任們在主動化解危機的同時,改善同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危機”為“契機”。在此過程中,除了平時溝通的積累,溝通的時機也很重要,如新生報到、重大活動前和每次考試后,都是班主任同家長并肩作戰的關鍵時刻。其次,分析孩子本身存在的問題,用心制訂措施,向家長提出貼合孩子實際的合理建議,這也是打開家長心防的關鍵。站在孩子和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班主任也就不難理解家長的急切心情。最后,當理念出現沖突時,班主任不能盲目迎合,而要堅守教育規律,這也是家校合作必須遵循的原則——有了原則,才會有基于尊重的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