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校危機中,班主任一定要有合作共生的理念。友好互動、寬容理解、共同教育,家校聯手才能真正讓教育有效果;保持界限,不越界,懂法、用法,才能處驚而不險。
【關鍵詞】家校危機;班主任;家長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5-0014-02
【中圖分類號】周東芳,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梧桐學校(廣東深圳,518100)教師,高級教師,深圳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龍崗區首個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家庭教育指導師。
初任班主任會面臨許多難題,除了如何和學生打交道、管理學生,另一個難題就是和家長的溝通、相處。家校建設是班主任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溝通順暢,家長將會成為教育很好的同盟者,給班級管理工作助力良多;如果出現家校矛盾,輕則影響教育效果,重則出現沖突、糾紛,不僅給班主任帶來巨大壓力,甚至還會影響學校的聲譽和正常的辦學秩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變得如此復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養,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
一、家校危機是家校互動失敗的結果
許多學校都成立了家委會,可現狀是除了一些文體活動會讓家長參與,所謂的“家委會”更多承擔的是義工角色,幫學校分擔任務,而很少參與學生管理、建言獻策,更別說參與學校課程建設或者擔當教學助手了。有的校長和教師擔心開放會導致家長干涉、監督學校工作,擔心露短被家長挑刺和抓住把柄,帶來新的管理麻煩,影響聲譽。班主任往往只有在學生出現問題需要家長幫忙解決時,才會和家長聯系,雙方難以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關系。
在家校信任脆弱的背景下,當有涉及學生的突發事件時,班主任如果采用不恰當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控訴等,很容易遭到家長的指責,因為家長感到自己似乎成了投訴的窗口甚至是問題的責任人,矛盾的產生甚至激化也就不難預料了。一旦家長站在教育的對立面成為教育的干擾因素,班主任就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來預防家校糾紛信息的快速傳播,合作失敗就演變成了“家校危機”。
二、家校危機的預防與處理
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班主任要營造一種開放的氛圍,經常和家長保持正面且積極的接觸。班主任可通過電話或者面談,或通過新媒體工具如微信群、QQ群等經常性地公布校園動態,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信息、班級信息、學校信息,定期開展各種互動,也可私聊部分、個別家長,鼓勵他們參與進來。班主任可在學生表現優異的時候及時向家長匯報情況,而不應該只在學生出現了問題時,才意識到家長的存在。長期堅持這么做,即使遇到麻煩的事情,由于平時和家長建立信任關系,班主任也會獲得家長很好的支持、理解和協助。
突發事件發生時,有的家長會單獨聯系表達訴求,有的則會不考慮后果地在QQ群或微信群控訴,甚至向學校相關領導或教育部門投訴。家長的情緒處于不理智狀態時,班主任要想辦法先化解情緒,而不是急于辯解,甚至帶著情緒加入其中,這樣容易激化問題,導致關系惡化,使孩子的問題演變成了家長和學校間的危機、沖突。
班主任要用服務的心態對待家長,與家長友好互動。面對學生的問題,班主任要真實而平靜地陳述事實,和家長一起商議怎么解決,并且真誠地表述自己的期望,讓家長感受到教師是在幫助孩子改變,是在傳遞攜手解決問題的信息,而不是指責甚至帶有歧視性或者打擊式的批判。
家長的信任和認可源于教師的態度。教師應把握真誠、友好的原則與家長溝通,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家庭,這樣就能得到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最有力的支持。再“蠻橫”的家長都盼著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都不會與真心幫助孩子成長的教師對著干。
三、明確職責范圍是教師自我關懷的“救心丹”
常常聽到有教師悲憤地說:“我們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結果還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家長的認可,真是冤枉。”筆者強烈反對這種說法:學生就是學生,不可能是我們的孩子,教師的愛是專業的愛,不能是父母式的愛。
班主任只是教師,不是父母。班主任的職責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教育,即使有懲戒也是在不傷害學生身體的前提下進行的特別教育,我們不可混淆教師和父母的身份。教師的職責是用專業知識和技巧進行教育,班主任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職業界限。
有時遇到學生的嚴重違紀問題,比如打架、偷竊、欺凌等極端事件,需要家長協助解決,班主任一定要在家長到來之前,讓涉事的雙方學生和目擊者分開寫下書面文字材料,如果產生經濟賠償的要保留好所有單據,必要時可以調出學校監控錄像,作為證據;若有身體受傷的須及時救治,并第一時間通知家長。處理問題過程中,要讓家長依照事實和涉事學生、相關家長自己商量賠償和處罰方案,切不可越俎代庖。教育部《關于學校安全事故處理辦法》第十八條規定:“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與受傷害學生或者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協商方式解決;雙方自愿,可以書面請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門進行調解。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訴訟。”學校只有調解權和建議權,沒有裁決權,讓法律來仲裁的做法值得借鑒。
教師還要懂教育類相關法律法規,比如《義務教育法》《校園安全管理條例》《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法》等,依法治教、以德育人,班主任工作才能有驚無險、游刃有余。知法,用法,不違法,家長即使再不滿,危機也不會上升到沖突;即使遇到危機,教師也可以理直氣壯,氣定神閑,而不是被裹挾其中,反受其害,甚至引來許多麻煩和法律責任。
建立共生的理念,經常用平等、合作的互動建立聯系,用服務的心態和專業技巧來處理偶發事件,用教師職責和法律條文來保持界限,“家校建設”就一定能綻放光彩,家長必能成為教育的一支生力軍,成為班主任的最佳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