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規范約束;意義引領;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5-0056-01
【作者簡介】王偉,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京,210003)教師,一級教師。
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主要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德育的基礎是教學生學會做人。在班級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處理好“規范約束”和“意義引領”的關系,從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出發,在“意義引領”下形成學生自我的“規范約束”,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一、規范約束與意義引領的關系
當前在班級建設中,班主任重技術輕藝術、重規范輕意義的問題普遍存在,絕大部分班主任在常規管理中更多采取的是“規范約束”的手段,很多班主任建班之初的首要工作就是各種“事先申明”“約法三章”,完全不考慮學生的意愿和選擇,一味地強調規范與約束。被“規范約束”的學生不能形成更高層次的道德判斷能力,自然也不會自覺地進行道德選擇。因此,一旦缺乏監督,學生就會破壞規則,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班主任要取得好的德育效果,首先要明晰“規范約束”和“意義引領”的內涵,“規范約束”是對人的外部行為的關注,而“意義引領”則是對人內心世界的關心,只有讓學生從“心”出發,獲得自我的道德判斷力,班級中的各種規范才能真正得到內化和有效執行,我們的德育目標才能實現。那么,如何做好“意義引領”下的“規范約束”?筆者以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
二、在實踐活動中引領,形成規范意識
脫離生活、脫離實際,忽視學生情感需求的德育是不能走近學生的,班主任要聯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正確的教育,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筆者認為,實踐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意義引領的最好的途徑,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認知,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規范意識。我們可以從高中生的實際出發,不主動制定規則,而是定期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后自主規范、自主約束。如,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珍惜;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明白尊重的內涵和重要性,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自重并重人;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和自主意識;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團體性文體活動,甚至是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設立活動組織,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成功的含義、理解團隊精神,形成共同的班級價值取向,增加集體責任感,學會自律,更自覺地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并將之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在主題班會中引領,落實規范要求
主題班會是班主任進行“意義引領”的重要陣地,班主任可以通過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高中生雖然在心理發展方面具備了自我意識,但在自我規范方面,還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班主任應該要求學生嚴格自律、自我管理,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必須要樹立自我約束的意識。班主任可以通過不同主題的班會課,組織學生對同學、班級和社會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進行討論、診斷和思考,讓更多學生認識到,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進而在班級中形成一種自覺自律的氛圍。
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班主任在班級建設過程中應該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認知和體驗,在意義引領下實現規范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