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卑是當代中學生個性發展的大忌,它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危及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甚至生命安全。作為班主任,幫扶教育這類學生,必須要追根溯源、循序漸進,用真情和智慧去尊重、理解、賞識他們,這樣才能當好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
【關鍵詞】班主任;自卑;個性;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3-0007-03
【作者簡介】顧蕊,江蘇省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江蘇蘇州,215228)教師,講師,全國首屆中職班主任基本功競賽個人綜合第一名。
自卑是人類性格上的一種缺陷,是正處于身心發育期的中學生個性發展的大忌。自卑的學生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想象成功的經驗少、失敗的教訓多,因而喪失與外界交往的信心和勇氣。我們班曾出現過一名典型的自卑學生——小梅。她亂蓬蓬的頭發,皺巴巴的校服,沾滿墨跡的袖管,永遠趿拉的鞋子,塞滿臟紙巾的課桌,走路總低著腦袋、眼皮下垂,說話畏畏縮縮、結結巴巴……遠離人群、自卑孤僻是她的標簽。這一切,和當代中學生的活潑陽光的形象極不相稱。
一、輕松幽默轉話題,打破僵局解尷尬
高一期中考試前夕,衛生委員氣喘吁吁地報告我:“老班,大事不妙,今天全班的儀容儀表又被扣1分,當事人現在在教室大哭!”我知道,被扣分的肯定又是小梅,還真屢教不改!我三步并作兩步地跑進教室。果不其然,全班同學正密密地圍在小梅身旁。撥開人群,只見小梅伏在桌上嚶嚶地哭。很少有同學站出來安撫她。相反,大多數同學是來興師問罪的,他們向小梅投去反感厭惡的眼神,甚至發出了“真討厭”“拖班級的后腿”之類的聲音。本就自卑委屈的小梅聽到這些刺耳的言語后,更是傷心無助,哭聲從小聲抽泣變成了號啕大哭,肩膀不停地顫抖,嘴里發出模糊的聲音:“都欺負我……看……不起……我……”
“個體案例”居然蔓延成了“集體危機”。作為班主任,我暗暗叮囑自己“保持情緒上的冷靜,關鍵時刻的關鍵言行非常重要”。肖川老師曾說:“在教育的過程中,多一秒等待,多一分耐心,就會多創造一個奇跡。”情緒調整“慢三秒”后,我決定先用“轉移話題”的方式來緩和教室里濃濃的火藥味。我一邊輕拍小梅的肩安撫她激動的情緒,一邊對大家提高了嗓門,用輕松幽默的語言,調侃大家:“入學后的第一次期中大考臨近,前線戰爭的號角已經吹響啦!我知道這幾天,咱們同學情緒緊繃,心理上也難免緊張。其實,戰士們在臨陣磨槍時,擦槍走火也實屬正常!總之,我軍情緒高漲、斗志昂揚是好事,但萬萬不可禍起蕭墻,自己人先滅了自己人啊!”學生們聽完這番話后,都哈哈大笑了起來,馬上回到了各自的座位。而小梅呢,因為我成功地轉移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巧妙地幫她化解了圍觀的尷尬,又用輕松幽默的語言打破了僵持的氛圍,哭聲也漸漸小了下去。
二、追根溯源去家訪,田間地頭開心門
這就是我們班曾經的小梅,一個在年級里出了名的自卑學生。開學第一個月,她幾乎不與同學說話,也沒人見過她笑;她無論上哪位老師的課都不抬頭;請她回答問題,聲音也是小到聽不見;她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即便我積極地開導,耐心地勸說,她只會搖頭說“我不行!我不行”。久而久之,她在班級內沒有朋友,也沒有人愿意走近她。她是老師和同學眼中個性自卑又孤僻的“怪怪梅”。可班主任是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全面關心學生發展的“人生導師”,我又如何能舍棄這個孩子而不聞不問呢?
但小梅的自卑到底源自于什么?這種獨特個性的形成背景又是什么?要從儀容到內心去改變這個孩子,我該如何做?第一步,就是要追根溯源找原因。我仔細翻看她的入學檔案和周記本,“垃圾的家”這個詞從文章中跳了出來。要知道,孩子的健康個性養成離不開家庭的培育呵護。于是,我利用周末對小梅進行了家訪。
原來,在小梅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因病離世了,父親靠收購廢品掙錢養家。堆滿廢棄物的小屋前,小梅正蹲在地頭洗衣服,見我來了,不免大吃一驚。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故作鎮定地跑過去幫她,可心里卻如同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個滋味!我一邊和她擰衣服,一邊夸贊:“小梅,你好能干啊!沒想到你除了學習之外,還藏著這么一手厲害的技能啊!”她漲紅了臉,第一次撒嬌樣地央求我說:“老師,求求您,學校里不要說起我這個家,好嗎?班上同學……”“傻孩子,你是說大家會更瞧不起你嗎?!”她小雞啄米般地點頭。
那一瞬,我恍然大悟。孩子平日里的自卑不自信、孤僻遠離人群、臟亂拖沓,多少和這個家有關吧!家讓她烙下了心病。心病還得心藥醫!我心疼地說:“小梅,老師一定會保守秘密,但你也要答應我,以后一定要相信老師。其實啊,在老師的心里,你是個乖巧的孩子。你看你多懂事,幫大人做家務,一起撐起了這個家。我們完全用不著因為物質條件而不自信,精神和能力的強大才是真材實料!”小梅依舊緊緊地埋著頭,撥弄手中的衣物:“老師,其實我知道,現在的我很讓人討厭……我也不想成為這樣的自己……我也很想抬起頭來做人……”
是嗎?孩子的這一番話,真叫我喜出望外,如同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看來,我的這次家訪是來對了。我拋掉學校班主任的身份,拋掉世俗偏見的眼光,在地頭,在井邊,用家常,用人性打開了小梅塵封已久的心扉,讓她說出平時不敢說的真心話。我還驚喜地發現,原來小梅也認識到自己自卑孤僻的個性是不合群的,她內心也竭力地想往健康方向發展。尋找到病源癥結,我的幫扶第二步就更加清晰明朗了。
三、整理儀表愛干凈,學會微笑勇抬頭
要給人自信感,就得先給人一個干凈明朗的外表。回到學校,我和小梅秘密制訂了“我要美”的儀容儀表計劃,改變先前與當代青少年、與她真實年齡極度不相稱,甚至引起老師和同學反感的儀容儀表。
一周下來,我們認真研讀了《中學生儀容儀表規范手冊》,制定了整改措施:一是校服要干凈平整,不能有破損、涂抹的現象;校服穿著時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姿態,站、坐、行都要大方得體。二是梳理的發型要適合中學生身份,自然大方整齊;劉海不能遮住面部,長發不能過肩,不使用怪異的發飾,不燙發不染發。三是面部、口腔、脖頸、手都要保持潔凈,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總之,整潔大方,樸素得體,得給人一個健康陽光的花季少女形象。
榜樣示范的力量不可小覷!我讓小梅加入班級衛生監督員的團隊,每天早晨站在教室門口檢查同學們的儀容儀表。這樣一來,小梅不僅可以看到優秀同學的榜樣示范,還可以時時督促自己做得更好。可過了幾天,小梅皺著眉頭和我說:“老師,同學們說我站在門口是個‘木頭人’,因為我不會笑!”“不會笑?”我摸不清狀況地問她。“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就不會笑了,我不敢抬頭,不敢和除您之外的其他人說話。”雨果曾經說過:“有一種東西,比我們的面貌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表情;還有另外一種東西,比表情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微笑。”當這孩子突然跑來和我說“不會笑,不敢抬頭,不敢說話”時,一時間我還真沒了主意。因為,這些在常人眼中根本不算是問題啊!
又是一番精心計劃。第二天中午,趁著全班學生午休,我悄悄地喊上她,手拉手跑到學校的紫藤花廊下,掏出一面鏡子,對她說:“先回答我,鏡子里干凈漂亮的自己美還是先前的自己美?”“現在的美!”“很好,今天老師教你怎么微笑!聽我的口令學著做,先面部肌肉放松,嘴角上揚,露出你的四顆門牙,喊‘茄子’……”第三天中午,我們還是照例來到秘密基地:“今天,老師教會你抬頭看天!慢慢抬起頭,別只顧著看腳尖,抬頭平視前方……上去45度角……再抬頭看看藍天,前面的風景多美好啊!”
如此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就像教學齡前的孩子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一般,我帶著小梅在學校的花園里練習了無數遍。終于,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她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伏在我的耳邊,顫抖著說:“天哪,老師,我會笑了,我敢抬頭了,我好像沒那么怕了!”我拍手叫好,拯救第二步奏效了。
四、尊重個人存差異,挖掘放大閃光點
俗話說:“十個指頭伸出有長短。”小梅在某些方面確實是比其他同學落后一些,但只要教師用“尊重差異的眼光”看待她,善于發掘她身上的“強勢智能”“閃光點”,就能讓她在集體之中自信地展示自己,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鞏固她剛剛建立起的自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積極向上、自我肯定、無限增長的內在潛力,就像一顆種子,只要溫度、濕度適宜,環境、氣候合適,它就能夠生根發芽。
還記得曾經的小梅,總是將自己說得一無是處,用“智商不行、能力不行、表達不行……”各種“不行”口頭禪直接將自己扼殺在成功的搖籃里。十一月,學校傳統的絲綢文化藝術節即將舉行,這是我校學生施展個人才華、盡享成功喜悅的大舞臺。所以現在,我偏要針對她的“軟肋”對自卑個性發起第三波進攻。我在集體晨會上,宣布小梅為本次絲綢文化節的負責人之一,讓她配合文娛委員一起策劃編排節目、安排組織人員。第一次走上講臺,當著全班同學宣誓的小梅,顯得羞澀而忸怩,但在我堅定而信任的眼神中,在同學們熱情的掌聲中,她勇敢地發出了聲音,雖然簡短但很珍貴——“謝謝大家,我一定努力做好!”從那以后,我看到的是一個“每天進步一小步,每周進步一大步”的小梅。無論是課堂,還是排練室,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家庭的負擔、生活的創痕似乎早已在繁忙的工作中被拋之腦后……當以小梅為原型編排的班級小品《絲綢自信美少年》展演在全校大舞臺上時,觀眾席爆發出熱情洋溢的掌聲。那一刻,人群中,偷偷抹眼淚的小梅,是激動的、喜悅的,是成功的、自信的。
從那以后,我堅持用“多發現,多鼓勵”的觀點,帶著一種“雞蛋里挑骨頭”的目光,將她的過失大而化小,將她的成功小而化大,盡情挖掘她身上的“閃光點”,絲毫不吝嗇自己鼓勵、贊美的語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循序漸進的三步走策略,使小梅自卑孤僻的個性得以有效改善。現在的她,衣著干凈整潔、說話得體、情緒穩定、身心健康,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活動。同學們都愿意與她接近了,老師們也喜歡喊她回答問題了,她不再是受人冷落、受人排斥的“自卑梅”了。曾經枯萎的梅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潤下,終于盡情綻放!
幫扶個性中存在“自卑孤僻”因子的學生,是多數班主任在育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這些學生看似是班級里可有可無的“邊緣人物”,但卻是個人成長和家庭發展中的全部。班主任工作的職責和道德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們不能放棄,更不能拋棄。作為一名常年工作在第一線,每天與孩子們打交道的班主任,我想自己更有責任、有義務,用真情和智慧,去尊重、理解、賞識這些個性自卑孤僻的孩子,當好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呂翠鳳.自卑與內趨力——關于阿德勒自卑與補償理論的評述[J].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3).
[2]馮麗娟.孩子自卑心理產生與防治[J].希望月報,2004(4).
[3]趙道飛.高職學生自卑心理的分析與調適[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