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級管理理論的發展是伴隨著班級管理的實踐而發展的,經歷了現代班級管理的孕育和現代班級管理的制度化發展歷程。在現代組織管理的“后現代”轉型的背景下,班級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也出現了理論與實踐多元化發展的“后現代”轉向趨勢。班級管理的“后現代”轉向要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要有活化教育理論、強化專業活力、內化批判思考、啟動人文關懷、勇于維護正義、整合運用資源、開創廣泛溝通、適當調適情緒、妥善處理危機以及樂于終身學習等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班級管理;管理理論;實踐轉向;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3-0022-04
【作者簡介】程晉寬,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京,210097)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學、教育管理基本理論。
班級管理是學校教育“組織化”“制度化”的具體體現。班級管理理論的發展是伴隨著班級管理的實踐而發展的,在現代組織管理的“后現代”轉型的背景下,班級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也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后現代”轉向趨勢。
一、作為學校基本組織建制的現代班級管理的孕育
現代班級管理的孕育是隨著班級管理的實踐展開而產生的。“班級”一詞,最早出現于15~16世紀法國的居耶納中學、德國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學等學校,率先正式使用“班級”概念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莫。16世紀中葉,西方國家在評價學校的辦學是否達到標準時,主要看學校是否依據學生的年齡與學生的發展階段給學生分班級,并以此作為優秀學校組織建制的標志之一。班級成為學校組織制度化、結構化的基礎,這一具有現代性的學校組織建構至今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仍是學校組織的基本建制。如果學校沒有班級的組織制度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運行就難以具有基本組織制度的保障。
到了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班級教學實踐經驗,在《大教學論》一書中提出并論證了“班級授課制”的理論依據,系統闡述了如何對學生進行制度化的班級教學與班級管理。夸美紐斯將兒童劃分到不同的班級之中,并為不同班級提供不同的課程,進行不同的教學管理。“班級授課制”為班級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這在學校制度化建設的過程中是一項創舉。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西方現代學校開始把教學單位分成若干班級,由教師向數十名乃至數百名學生實施同步教學,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19世紀初期,出現了蘭卡斯特—貝爾“導生制”的班級管理模式,該模式把進度相同的學生編制為班級,對其進行系統的課程教學,并由“導生”輔助教師的教學與班級管理,班級管理的現代制度開始形成,這為班級管理的實踐與理論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862年,中國清朝政府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最先采用“班級”制進行教學,開創了中國班級教學和班級管理制度建設的先河。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廢科舉、興學堂”,班級授課制在全國各地推廣,推動了義務教育的發展和學校班級制度的標準化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教學效率。隨著現代班級制度的實行,班級管理的現代理論也應運而生。
二、現代班級管理的制度化建設與“車間化”管理
班級管理的理論研究是在現代班級制度化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進行的。20世紀是“現代班級”組織與管理模式“標準化”的一個世紀,現代班級制度和班級管理模式是現代工廠制度和車間管理模式的翻版,班級的形態恰如工廠的車間,班級管理的標準化與科學化正是工廠“車間化”管理的借鑒,也是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化建設的客觀要求,現代學校的治理結構與治理機制是以現代工廠的“車間”管理為原型的。
這種以學年和班級為基本組織形態的現代學校,意圖建立標準化的現代制度,期望把同齡學生塑造成具有同等學力的現代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這種現代班級組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同一學年的班級學生采用相同的學習進度;(2)同一學年的學生使用相同的教材;(3)一定規模的班級適用于任何課程的教學;(4)一定空間的教室適用于任何課程的教學和學生的身心發展;(5)對學生的學業和學力做出強制性的要求;(6)教師成為班級學生的代理父母,行使父母的管理和教育權利。這種標準化的班級形態和班級組織模式有其科學合理的管理優勢和效果,但同時也受到諸多批評。一些班級管理改革的先鋒紛紛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班級管理制度改革,如沃德的分組教學制、伯克的個別教學計劃、華虛朋的文內特卡制、克伯屈的道爾頓制、貝克的底特律制、霍西克的合作小組計劃等,所有這些針對“現代班級制度”的改革措施,都指出了現代班級管理的弊端,以期實現班級管理的民主化和個性化。
現代班級管理的理論是伴隨著現代班級實踐模式的出現而形成的,并助推著現代班級管理的實踐。現代班級管理的實踐深深受到組織行為學發展的影響和支持,心理學家通過班級實驗或準實驗的研究,力圖克服現代班級管理的弊端,確立了以兒童心理和行為特征為基礎的班級管理新理論。例如,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一書的出版,奠定了一種研究兒童學習和行為的客觀心理方法,為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確立了理論基礎,使現代班級管理理論與實踐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發展的軌道。
現代班級管理理論與實踐除了受現代主義的時代背景與社會需要的影響外,各時期的班級管理方面的學者和專家,也對班級管理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獨特的理論觀點,為班級管理研究搭建了學術平臺,班級管理的學科領域逐漸形成,出現了不同的現代班級管理模式。西方現代班級管理理論大致可以歸納為“創始、建立、規范、多元”等四個時期。在現代班級管理制度化建設的創始過程中,鮑德溫等人促進了班級管理的概念化,他們把“規則、果斷、肅靜、合宜、責任”等觀念作為有效班級管理的具體策略,這些觀念成為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
現代班級管理的制度化建設與“車間化”規制的建立是與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假設密切關聯的,班級管理的“車間化”制度特別強調行為的約束。最有影響的現代班級管理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斯金納的行為調適模式,他認為有效的班級管理需要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1)正確行為的塑造;(2)提供強化刺激;(3)利用漸次接近的原則;(4)交替使用連續強化與間接強化,維持學生努力;(5)妥善少用各種處罰措施,代之以各種強化措施。美國心理學家坎特則提出了果斷紀律的班級管理模式,提出班級管理要:(1)建立教室常規,教師清楚地與學生溝通期望;(2)辨認并移走果斷常規訓練的障礙;(3)使用限制去實行教室規則;(4)建立并實行一套積極果斷的影響系統,增加學生影響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登倡導“教師效能訓練”,認為只要教師的效能得到提高,班級管理的紀律和教育問題就能得到改善,班級管理要注重:(1)教導教育工作者自律;(2)展示積極傾聽的誠意;(3)改進班級環境和教學實務;(4)傳遞“我—信息”,避免“你—信息”;(5)掌握沖突和問題解決的步驟。美國學者瓊斯則提出了重視班級結構與規則建設的瓊斯模式,包括:(1)了解教室結構、定規則,使學生專心上課;(2)有效地使用肢體語言;(3)利用獎勵制度來引發學生動機;(4)安排教室座位,使教師容易走到學生身邊;(5)建立不良行為處理法則。這些基于行為科學的班級管理為班級的“車間化”制度提供了思想基礎,為開展班級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隨著班級管理的現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班級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日漸成為現代班級管理的基本追求。19世紀英國學者德克斯提出了“邏輯后果理論”,他強調:(1)教導學生形成自我約束的邏輯順序;(2)民主的教師提供穩定的輔導與領導;(3)每位學生都有歸屬的需求;(4)教師應該能確認學生錯誤的行為目標,并給予適時正強化;(5)讓學生知道,不良行為總會引來不愉快的后果。美國精神病學家格拉塞提出“現實治療與控制理論”,他認為班級管理要:(1)不斷強調學生責任;(2)建立班規以促進班級與學生個人的成功學習;(3)要求學生對其偏差行為做出價值判斷,并協助找出替代行為;(4)使每個學生選擇了行為后,都能自然伴隨合理的結果;(5)對合理的抉擇絕不放棄;(6)經常在班會上對班規執行及班級常規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檢討。伯尼和哈里斯則把班級管理的過程看作是一種交易行為,提出了班級管理的“交易分析”的觀點,認為班級管理要重視:(1)讓學生了解“父母、成人、兒童”(PAC)三種不同的自我形象;(2)了解生活中的四個象限: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好;(3)要求分析轉換自己的位置;(4)接受人類基本需求的可能性及接受他人;(5)增進成人力量,更合理地轉換父母和兒童形象;(6)讓學生在游戲中扮演,教師從旁協助。金諾特則提出了和諧溝通的金諾特模式,提出班級管理要:(1)使用和諧溝通,傳達適切訊息;(2)適當表達憤怒,不傷害學生尊嚴;(3)增進學生自我選擇能力;(4)嘗試和接納學生感受;(5)不以標簽限制學生發展;(6)引導正確行為,矯正不良行為;(7)避免譏諷,建立學生自我導引和責任感。
現代班級管理制度化建設的發展表明,班級管理實質上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活動的綜合表達,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合作,使其參與教室的課程活動。總體來說,現代班級管理的理論基礎是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主要是建立在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方法、行為矯正的理論與方法、教師效能的理論與方法之上的。
三、班級管理“后現代”轉向的批判反思
班級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是沒有終極的,在知識經濟的“后現代”社會里,如何管理“后現代”或“超現代”的兒童,對教師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班級管理的“后現代轉向”要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要有活化教育理論、強化專業活力、內化批判思考、啟動人文關懷、勇于維護正義、整合運用資源、開創廣泛溝通、適當調適情緒、妥善處理危機以及樂于終身學習等方面的能力。20世紀下半葉以來,美國班級管理理念的發展脈絡主要劃分為“心理咨詢、行為矯正、教師效能”三個方向,幾乎都在20世紀60、70年代提出的,且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得到修正和發展。各種班級管理理念之間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相互借鑒,然后走向融合,班級管理的實踐也出現了理論多元化的“后現代”趨勢。
“后現代”班級管理強調多元性、差異性、創新性,認為班級管理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班級管理的成敗取決于教師是否樹立全新的班級管理理念,是一種反思性班級管理實踐,需要重新定位班級管理的“現代主義”行為與方法。
例如,美國學者雷德爾和瓦滕伯格提出了班級管理的“團體動力模式”,他們強調:(1)教師應了解教室里的團體生活并搜集各類重要信息;(2)使用團體動力了解學生心理動力;(3)運用教室里的診斷性思考,如搜集事實、具體行動及保持彈性等方法;(4)有效運用影響技術,如提供情境協助、支持自我控制等技術。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弗雷伯格則提出了“一致性經營與合作性紀律”的綜合性班級管理理論,他提出:(1)學校采取一致性的班級經營策略;(2)建立良好學校氣氛;(3)教師以身作則,學生認真學習;(4)運用關懷與合作的管教方式,教導學生自律。伽瑟庫爾則提出了“審慎紀律”的理論,他強調:(1)為不當行為制訂合乎法理的規定;(2)重視專業倫理;(3)建立民主的班級;(4)以深入思考的方式來處理學生的行為,不只是采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
從“后現代”班級管理的理論視角看,我們需要對“現代班級管理模式”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首先,在現代班級管理模式中,學生的空間、時間、主體、行為等在很大程度上被現代班級管理制度所支配和鉗制,教室成為學生被凝視、被裁制、被扼殺的場所,其全景式的空間布局以及班級成員組織化的結構,大大便利了教師及管理者對學生的操控;其次,由班主任到班長、學習委員、組長等構成的班級正式權力等級體系,將技術理性的班級管理模式發揮到極致,成功地建構了班級組織的微觀官僚場域,個體的個性、主體性、創造性受到極大的壓制,是對人性的殘酷摧殘;其三,班級的性別角色一直是班級管理中一個心照不宣的重要方面,班級組織和課堂教學中的性別主義和性別歧視隨處可見,潛意識里對班級男、女學生的性別角色和能力定位以及對與性別相關話題的回避,折射了社會性別的觀念,社會性別的“隱蔽課程”在班級組織中得到不折不扣的實施,班級成為“再生產”社會性別角色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佳的工具。
因此,基于后現代的班級管理立場,有關班級管理的含義和理解,國內外學者論述甚多,出現了不同理論派別的不同觀點,理論與實踐的多元與分化正彰顯了班級管理的“后現代”轉向,主要有班級管理過程論、班級管理系統論、班級管理科學論、班級管理規范論等四種基本的理論觀點。班級管理過程論者認為:班級管理是教師有計劃、有組織、有效率、有創意地經營一個班級的過程。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能快樂地、有效地學習,并有好的行為表現,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教師也能實現專業理想并獲得工作上的滿足。班級管理系統論者認為:班級是一個多元的有機系統,教師為了達成教育目標,運用適當的方式,使班級中各個元素產生良性的互動,使教學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順利進行,這個過程即是班級管理的系統。班級管理科學論者認為:班級管理就是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是教師結合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的力量,根據一定準則,應用客觀、科學、系統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精神,將班級中的人力、物力、財力及時間做妥善的規劃,并有效處理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的最大效果,達成班級教育目標的過程和活動。班級管理規范論者指出:班級管理是教師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
概括地看,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后現代”背景下,國內外學者對班級管理的理論探討,分別從目標、主體、方法等三方面論述了班級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后現代”轉向,重視以研究為基礎,只要是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都是受到歡迎的,不拘泥于某一種主導理論。但后現代主義的班級管理,由于理論和實踐的紛呈與多元,使得班級管理的實踐極為困窘,紀律與民主、公平與效率、規則與人性等價值選擇讓人莫衷一是、左右為難。
首先,就班級管理目標而言,班級管理的目標已有所轉移。由早期強調行為與秩序的管理,把常規作為班級管理的首要之務,回歸到重視教學目標的達成,把促進學生的學習作為班級管理的價值追求;對于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以及團體活動的達成,也漸漸受到班級管理理論的重視。
其次,就班級管理主體而言,“后現代”的班級管理理論已不再強調純粹由教師以強有力的手段來控制學生的行為,而是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是一種“中間存在”(in-between),傾向于師生間互動關系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正在興起,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角色逐漸受到重視。
其三,就班級管理方法而言,班級管理的方法由以往的教師權威與經驗累積的應用,轉變為講求系統化、組織化、客觀化、人性化的班級管理精神與管理原則,在強調績效責任的“后現代”背景下,班級管理更需要在各種紀律方法中找到合適的平衡。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
[2]諶啟標,王晞.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7-18.
[3]卜玉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美國班級管理理念的發展趨勢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37.